首页 理论教育 宝宝智力加油站

宝宝智力加油站

时间:2023-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射亢进则提示双侧大脑有疾病,新生儿期消失或减弱则提示该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如果新生儿吮吸乳汁后经常吐奶,哺乳后,要取右侧卧位,以减少漾奶。这与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及其解剖特点有关。为了防止宝宝头型睡歪,应采取这次哺乳后右侧卧位,下次哺乳后左侧卧位,同时还可避免误吸乳汁到呼吸道的危险发生。新生儿出生头几天,可能出现皮肤红斑。一般宝宝出生后1~2

新生儿阿普加评分

新生儿在出生后需要接受人生中第一次测试评分,这被称为阿普加评分,是医生经过对新生儿总体情况的测定后,打出的分数。

这次测试包括对新生儿的肤色、心率、反射应激性、肌肉张力及呼吸力、对刺激的反应等项进行测试,以此来检查新生儿是否适应了生活环境从子宫到外部世界的转变。

这种评分是对新生儿从母体内到外环境中生活的适应程度进行判断,也为宝宝今后神经系统的发育提供了一定的预测性。但家长不用过分的关注这个分数,尤其是分数在8分以上的新生儿,不是只有满分的新生儿才是健康的。

新生儿的先天反射

健康新生儿都具有一些本能的反射活动,它帮助新生儿度过离开妈妈子宫的最初几个星期。比如你触摸他的眼睑,他就会闭上眼睛,如果你用大拇指和示指轻轻夹住他的鼻子,他就会用双手做出挣扎的动作。儿科医生会测试新生儿的反射反应,它可以总体反映新生儿的机体是否健全,神经系统是否正常。

觅食、吮吸和吞咽反射

当妈妈用乳头或奶嘴轻触新生儿的脸颊时,他就会自动把头转向被触的一侧,并张嘴寻找。这种动作就是觅食反射。

每个新生儿出生时都具有吮吸反射,这是最基本的反射行为,这种反射行为使新生儿能够进食。吸吮的同时,新生儿天生会吞咽,这也是一种反射。

握持反射

把手指放在新生儿的手心,轻压其手掌,他会紧紧抓住你的手指引起抓握反射。反射亢进则提示双侧大脑有疾病,新生儿期消失或减弱则提示该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正常情况下新生儿握持反射会在2~3个月后消失。

紧抱反射

也被称为“惊吓”反射或莫罗氏反射。当宝宝突然听到巨大的声响,会有这种反射。紧抱反射消失的时间是在宝宝两个月的时候。

爬行反射

当宝宝趴着的时候,会很自然地做出爬行姿势,撅起屁股,膝盖蜷在小腹下。这是因为他的双腿就像在子宫里面一样仍然朝向他的躯体蜷曲。这种反射会在2个月的时候消失。

行走反射

用双手托在新生儿腋下竖直抱起,使他的脚触及结实的平面,他会移动他的双腿做出走路或跨步动作。如果他的双腿轻触到硬物,他就会自动抬起一只脚做出向前跨步的运动。这种反射会在1个月内消失。

新生儿生理发育特点

呼吸特点

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每分钟40~45次。新生儿的呼吸不规律,这是正常的,不用担心。

睡眠特点

在新生儿期,除哺乳时间外几乎全处于睡眠状态,每天约需睡眠20小时以上。睡眠的时间和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这一时期他的发育良好与否。因此,做好新生儿睡眠护理工作也很重要。

整个新生儿期睡眠时间不一样。早期新生儿睡眠时间相对要长一些,每天可以达到20小时以上;随着日龄增加,睡眠时间会逐渐减少。

晚期新生儿睡眠时间有所减少,每天在16~18小时。

刚出生的新生儿自己无能力控制和调整睡眠的姿势,他们的睡眠姿势是由别人来决定的。新生儿初生的时候仍然保持着宫内的姿势,四肢仍屈曲,为使在产道咽进的羊水和黏液流出,出生后24小时内,可采取右侧卧位,在颈下垫块小手巾,并定时改换另一侧卧位,否则由于新生儿的头颅骨骨缝没有完全闭合,长期睡向一边,头颅可能变形。如果新生儿吮吸乳汁后经常吐奶,哺乳后,要取右侧卧位,以减少漾奶。

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颈部肌肉长得不结实,自己还不能抬头,所以此期最好不采用俯卧的睡姿,以免床铺捂堵或漾奶而导致新生儿窒息。

排便与泌尿特点

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12小时开始排胎便,胎便呈深、黑绿色或黑色黏稠糊状,这是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肠道分泌物而形成的胎便。3~4天胎便可排尽,哺乳之后,排便逐渐呈黄色。吃配方奶的宝宝每天排1~2次便,母乳喂养的宝宝排便次数稍多些,每天4~5次。

新生儿第一天的尿量为10~30毫升。在出生后36小时之内排尿都属正常。随着哺乳摄入水分,新生儿的尿量逐渐增加,每天可达10次以上,日总量可达100~300毫升,满月前后可达250~450毫升。

体温特点

新生儿不能妥善地调节体温,因为他们的体温中枢尚未成熟,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而易于散热,体温会很容易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针对新生儿,一定要定期测体温。每隔2~6小时测一次,做好记录(每日正常体温应波动在36℃~37℃),出生后常有一过渡性体温下降,经8~12小时渐趋正常。

新生儿一出生便要立即采取保暖措施,可防止体温下降,尤以冬寒时更为重要。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新生儿保温可采用热水袋或用装热水的密封瓶,将其放在两被之间,以宝宝手足暖和为适宜,在换尿布时,注意先将尿布用暖水袋加温。无上述条件者,可将新生儿直接贴近成人身体保温。

新生儿特有的生理现象

体态特点

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泛化的,缺乏定位性。妈妈会发现,当新生儿的身体某个部位受到刺激时,全身都会发出动作。清醒状态下,新生儿总是双拳紧握,四肢屈曲,显出警觉的样子;受到声响刺激,四肢会突然由屈变直,出现抖动。妈妈会认为新生儿受了惊吓,其实这是新生儿对刺激的泛化反应,不必紧张。

新生儿颈、肩、胸、背部肌肉尚不发达,不能支撑脊柱和头部,所以父母不能竖着抱新生儿,必须用手把新生儿的头、背、臀部几点固定好,否则会造成脊柱损伤。

溢 乳

溢乳即漾奶,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就好像宝宝吃多了,有时顺着嘴角往外流奶,或有时一打嗝就吐奶,这些一般都属生理性的反应。这与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及其解剖特点有关。正常成人的胃都是斜立着的,并且贲门肌肉与幽门肌肉一样发达。而新生儿的胃容积小,胃呈水平位,幽门肌肉发达,关闭紧;贲门肌肉不发达,关闭松,这样,当新生儿吃得过饱或吞咽的空气较多时就容易发生溢乳,它对新生儿的成长并无影响。

只要每次哺乳后,竖抱起新生儿轻拍后背,即可把咽下的空气排出来,且睡觉时应尽量采取头稍高的右侧卧位,便会克服溢乳的发生。采取侧卧位还可预防乳汁误入呼吸道而引起的窒息。为了防止宝宝头型睡歪,应采取这次哺乳后右侧卧位,下次哺乳后左侧卧位,同时还可避免误吸乳汁到呼吸道的危险发生。若发生呛奶,应立即采取头俯侧身位,并轻拍背,将吸入的乳汁拍出。

皮肤红斑

新生儿出生头几天,可能出现皮肤红斑。红斑的形状不一,大小不等,颜色鲜红,分布全身,以头面部和躯干为主。新生儿会有不适感,但一般几天后即可消失,很少有超过1周的情况。有的新生儿出现红斑时,还伴有脱皮的现象。一般情况,新生儿红斑对健康没有任何威胁,不用处理可自行消退。

先锋头

胎儿在分娩过程中随着阵阵宫缩,头部受到产道的挤压,使颅骨发生顺应性变形而被挤长。同时,头皮也由于挤压而发生先露部分头皮水肿,用手指压上去呈可凹陷性鼓包,临床称产瘤。一般宝宝出生后1~2天自然消退。对新生儿健康无影响,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鼻尖上的小丘疹

新生儿出生后,在鼻尖及两个鼻翼上可以见到针尖大小、密密麻麻的黄白色小结节,略高于皮肤表面,医学上称粟粒疹。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皮脂腺潴留所引起的。几乎每个新生儿都可见到,一般在出生后1周就会消退,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任何处理。

四肢屈曲

新生儿的四肢屈曲:细心的家长都会发现自己的宝宝从一出生到满月,总是四肢屈曲,有的家长害怕,宝宝日后会是罗圈腿,干脆将宝宝的四肢捆绑起来。

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正常新生儿的姿势都是呈英文字母“W”和“M”状,即双上肢屈曲呈“W”状,双下肢屈曲呈“M”状,这是健康新生儿肌张力正常的表现。

随着月龄的增长,四肢逐渐伸展。而罗圈腿即“O”型腿,是由于佝偻病所致的骨骼变形引起的,与新生儿四肢屈曲毫无关系。

枕 秃

新生儿枕秃,并不是新生儿缺钙的特有体征。枕头较硬、缺铁性贫血、其他营养不良性疾病,都可导致枕秃。

挣 劲

新手妈妈常常问医生,宝宝总是挣劲,尤其是快睡醒时,有时憋得满脸通红,是不是宝宝哪里不舒服呀?事实上宝宝并没有不舒服,相反,他很舒服。新生儿憋红脸,那是在伸懒腰,是活动筋骨的一种运动,妈妈不要大惊小怪。把宝宝紧紧抱住,不让宝宝挣劲,或带着宝宝到医院,都是没有必要的。

出 汗

新生儿手心、脚心极易出汗,睡觉时头部也微微出汗。因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周围环境温度较高时,宝宝会通过皮肤蒸发水分和出汗来散热。所以,妈妈要注意居室的温度和空气的流通,要给宝宝补充足够的水分。

打 嗝

新生儿吃得急或吃得不舒服时,就会持续地打嗝。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妈妈用中指弹击宝宝足底,令其啼哭数声,哭声停止后,打嗝也就停止了。如果没有停止,可以重复上述方法。

弹击足底抑制打嗝的办法,在操作中常常失败,原因往往是妈妈心疼孩子,不舍得用力,宝宝哭的程度和时间都不够。宝宝哭上几声,比宝宝持续打嗝要好受得多。新生儿的哭,有利于锻炼身体,想想看,如果助产士不拍打新生儿的足底,不刺激新生儿大声地哭,新生儿的肺脏就不可能完全张开,就不会有充分的气体交换,就可能出现湿肺的病变。所以说,当宝宝打嗝时,弹击宝宝足底,使小家伙放声大哭,不仅抑制了打嗝,还锻炼了身体,有百利而无一害,妈妈放心去做吧。

新生儿主要指标测量方法

体 重

把手给宝宝脱去外衣、鞋、袜、帽子及尿布,待宝宝正好排完大小便后测量较准。冬季需注意室内温暖。

身长测量法

测量新生儿的身长,需要由两个人进行。让宝宝平卧在稍硬一点的床上,将头扶正,一人用手固定好宝宝的膝关节、髋关节和头部,另一人用皮尺测量,从宝宝头顶部的最高点,至足跟部的最高点。测量出的数值,即为宝宝身高。

头围测量法

让宝宝平卧,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宝宝头部右侧眉弓上缘处,经枕骨粗隆及左侧眉弓上缘回至零点,使软尺紧贴头皮,周长数值即宝宝头围。

前囟测量法

新生儿前囟呈菱形,测量时,要分别测出菱形两对边中点连线的长度。比如一边连线长为2.0厘米,另一边连线长为1.5厘米,那么宝宝的前囟数值就是2.0厘米×1.5厘米。

抬头训练

抬头运动是新生儿动作训练中首要的一课。及早对宝宝进行抬头训练,可以锻炼颈部、背部肌肉,有利于宝宝早一点将头抬起来,也可扩大宝宝的视野。训练宝宝的抬头能力,具体有以下方法:

1. 俯卧抬头

一般在宝宝出生10天左右就可以进行,时间最好选在两次喂奶之间,每天让宝宝俯卧一会儿,并用玩具逗引他抬头,注意床面要尽量硬一些,但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宝宝太累。

2. 竖抱抬头

在喂奶后,可竖抱宝宝,使他的头部靠在你的肩上,并轻轻地拍几下背部,促使宝宝打个嗝,以防止宝宝因刚吃饱而溢乳。不要扶住头部,让宝宝的头部自然立直片刻,每天4~5次,可以促进宝宝颈部肌力的发展,使头能早日抬起。

四肢训练

1. 拉腕坐起

对宝宝进行拉腕坐起的练习,可以练习宝宝的颈肌、背肌力量,促进宝宝早日坐起。

具体训练方法:让宝宝仰卧,双手握住宝宝的手腕,轻轻地将宝宝拉起,宝宝的头一般是呈前倾和下垂的状态。当块满月时,每天可练习2~3次,有时宝宝的头可竖起片刻。这种运动可促进宝宝的坐卧能力。

2. 扭扭操

先让宝宝平躺,握住宝宝双脚。再将左脚抬起,交叠于右脚上。注意,此时宝宝的腰部应该微微扭转。最后让宝宝恢复平躺,再换右脚,重复各10次。

精细动作训练游戏

把有柄的玩具塞在婴儿的手中,让婴儿练习抓握;也可以用大人的手指触碰孩子的手掌,让宝宝紧紧握住,在宝宝手中停留片刻后放开。

每天还躺在婴儿床里的小宝宝,小拳头是紧紧地握在一起的,这个时候妈妈可以打开宝宝的小拳头,把指头放到宝宝手掌心中,让宝宝感知妈妈,然后宝宝会把拳头慢慢握紧,反复练习,宝宝就会逐渐把手掌打开。

通过这个游戏,增强宝宝和妈妈的互动。

听柔和的声音

刚出生的宝宝应该多听一些柔和的声音。爸爸妈妈可将大豆或小石头装入塑料瓶内封好,在距离宝宝耳边10厘米左右摇,一天进行几次,可让他注意声响。

爸爸妈妈也可以在宝宝的两侧亲切地呼唤他的乳名,宝宝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后会出现注意的神情。如此经常呼唤宝宝的名字,就会使他慢慢熟悉家人的声音。

眼跟红球180度

在对宝宝进行一段时间的视觉训练后,宝宝的眼睛可以跟随红球运转180度,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明确地注意大玩具。将醒目的玩具放在桌面上,然后把宝宝抱在桌边,轻轻地敲桌面,宝宝会立即明确地注意玩具。

2.跟随移动物体,视觉跟过中线。宝宝仰卧,将宝宝的头偏向一侧,然后拿拨浪鼓给他看,宝宝注意后,慢慢地把物体从一侧移到另一侧,宝宝的双眼能跟随拨浪鼓到中线。

3.视线跟随上下移动。仰卧的时候,将拨浪鼓从宝宝的头上部向胸上部移动时,宝宝的双眼能跟着拨浪鼓上下移动。

4.视线能环形跟随。宝宝仰卧时,把悬环拿到宝宝胸部上方,引起宝宝注意后,再拿着悬环围绕宝宝面部转圈圈,宝宝的目光有时能跟随环转动,但不是很随意。

5.在中线立即注意。当悬环或拨浪鼓到达宝宝胸上方中线时,宝宝能立即注意。操作时可将宝宝的头从侧位转过来。

宝宝抬起头吧 智能培养游戏

目 的 可以锻炼宝宝的颈、背部肌肉,也可扩大宝宝的视野。

适合年龄 新生儿。

练习次数 每天4~5次,每次1~3分钟。

小不点,大脑袋,

抬抬头,笑眯眯,

抬起来啦又趴下,

逗得妈妈笑哈哈。

1.在空腹清醒的状态下,让宝宝匍匐在床上,四肢舒展,宝宝在移动过程中就会自然地将头抬起。

2.在移动过程中在宝宝头的两侧摇铃或摇拨浪鼓,训练其抬头及转头。在起初训练时,妈妈可以将手放在宝宝头的两侧加以保护。

早教老师的游戏点评

宝宝的运动发育规律是由上而下的。表现在宝宝首先会吮奶,然后是眼功能的协调,最后是抬头、取物、站立、行走。随着宝宝不断的发育,宝宝身体各部分的活动才慢慢相互协调。宝宝各项活动的发育,并不是总以平均速度进行的。往往当宝宝学习一种新技能时,其他活动的发育将有暂时相对地停顿下来的可能。

妈妈的悄悄话 语言开发游戏

目 的 爸爸妈妈要注意和宝宝多说话,以激发宝宝的语言能力。

适合年龄 新生儿。

练习次数 每天多次,无时间限制。

1.妈妈用柔和的语调对宝宝说:“宝宝看见妈妈了吗?”“宝宝,我是妈妈,妈妈喜欢宝宝”等。

2.喂奶时妈妈轻轻呼唤宝宝的小名,并跟宝宝说:“宝宝饿了,妈妈给你喂奶了,宝宝真乖”等,可以反复地说。

早教老师的游戏点评

对宝宝说悄悄话可随时进行,根据具体环境和场合选择具体的内容,当然内容要很简单,对于大人来说信息含量较少的话语,对于宝宝来说很陌生,很有吸引力,父母不妨用柔和亲切的声音、富于变化的语调经常与宝宝讲悄悄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