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呵护好奇心、培育创造力的基础,孩子的兴趣才可能健康萌生,天赋也才会自然显现。父母们都知道,孩子小时候感兴趣的事物特别多,这个要玩玩,那个要试试,然而大多数都只是三分钟热度。
孩子的兴趣点究竟在哪里,孩子自己不清楚,我们家长也不知道。只有发扬科学发现中反复试错的精神,给予其充分的尝试空间,不断进行探索和体验,才能逐步定位孩子的兴趣区,进而聚焦其兴趣点。
在瑞超只有三岁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观察并试图理解他的爱好和乐趣。只要他主动提出想要学习一样东西,我们都以十分欢迎、积极鼓励的态度让他去尝试。不仅是放开手,我们给自己也定了一个要求,就是凡是他感兴趣的问题,我们有问必答。
现在回想起来,整个少年时期他可真是试了不少:围棋,中国武术,画画,主持人,网球,跆拳道,机器人,游泳,篮球,溜冰,合唱,钢琴,摄影……真是五花八门。这些还都是下了些决心,专门报了课外培训班的。数量之多,简直快把市面上能够找到的培训班“一网打尽”了。那时候,周末载着他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去上课,看他自得其乐地“显摆”学到的各种新东西,真是非常珍贵的记忆。
我们参加了很多培训班,但是在每次报名时,我从没有抱着让他成名成家的心态,甚至都不指望他能坚持下去,而是希望通过广泛参加各种活动,开拓孩子的接触面。同时借机观察孩子参与时的兴趣程度和学习表现,预测和评估他的兴趣点。
因为,在市场营销部门打拼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孩子虽然表现得爱好广泛,但其实他是否真的热爱?他选择的动机是什么?这些都可以由他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细节观察、判断。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观察的方法和判断的技巧,但前提是,我们需要观察期。
在瑞超的少年时代,我就放宽心,给他的每一个爱好预留出了观察期。事实是,很多爱好不会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但至少会成为一项生活情趣,我所做的就是给瑞超提供足够多的可能性,让他最大限度地认识自我。古语曰:无心插柳柳成荫。小时候播撒下的一颗种子,谁也不会料到,在日后某一合适的时刻,它将破土而出,抽出新鲜的嫩芽。
比如下围棋,当时是学校开围棋兴趣班时,他报名参加了。学看棋谱,周末和同学对弈,学到小学两年级中止了,没能赢得什么重要的比赛,也没有去参加青少年围棋等级考试,却给他增添了一个能排忧解闷的业余爱好。
又如钢琴,当时是在小伙伴家里玩耍时看到人家会弹,激起了他的兴趣。请了老师教琴,练起来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然而在考了二级后就再没有提高。可是,他至少知道弹琴是怎么回事,偶尔自己能弹个小曲儿,有时候也会去欣赏一些高雅音乐了。甚至到了中学时期,看到好的演出,他还会用自己的压岁钱给我和他爸买票,陪我们一起去听音乐会。到美国念大学后,有一天我们越洋视频聊天,他兴奋地和我说:“妈妈,我这两天把下学期的课程选定了,你知道吗?下学期我选了钢琴课作为选修课!”我一听,心头顿时觉得颇为欣喜和安慰。
再如主持人、合唱,这些在学校里的公开活动他都参加了。如果仅从功利的视角,表面上几乎是一无所获,可是在他慢慢成长的过程中也收益颇丰。
初中时,他能够上台主持学校的文化节了,可以参加舞台剧的表演了。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次登台主持前小家伙的紧张,我陪着他把主持稿练了一遍又一遍,教他站上台要有什么样的台风,遇到突发情况该怎么办。当时,他做了个深呼吸就上台了。等他宣布活动落幕之后,还下台来和我拥抱。到了高中时,他就能够在升旗仪式上给全校师生做演讲介绍他的“鸡蛋&牛奶”计划。现在到大学了,很多国内的同学不适应美国课堂频繁的Presentation(演讲展示),但他就能够和世界各国的同龄人在讲台上一较高下。我想,这与他孩提时的多方位探索是有关系的。
没有一个孩子是“十项全能”,因而在整个挖掘过程中,要用发现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评判成败,关键就看你所选取的观察点。也许,和比赛中获奖的同学相比,你是失败者;但是,与那些没有参与的同学相比,你就是成功者。在寻找兴趣点的过程中,应该让孩子不断体会尝试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更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于他们最亲的父母的欣赏和认可。
我放宽心,给孩子的那些爱好留有观察期,但我一直没有忘记:广种必定薄收。可是当我们不知道沃土在何处之时,这也是不得不然之举。更重要的是,观察第一年的收获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地力最肥沃的区块,从而在第二年实现丰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