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所有的鼓励都不简单

所有的鼓励都不简单

时间:2023-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老师告诉我们,孩子很聪明,这是我们的幸运。回顾瑞超的成长经历,他在英国的适应与当时的鼓励和信任不无关系,而回国后的适应则与我们有所选择的克制相关联。所有的鼓励都不简单,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呵护好他的好奇心,努力培育他的创造力,帮助他找准兴趣和天赋所在很重要,这些都是提升孩子自身素质层面的要点,而对孩子心理层面的建设同样重要。在我看来,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激发潜能。

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是漫漫长路,只有不断激发其潜能,才能让他独自顺利征服前路。对于父母而言,如何激发孩子的潜能也是一门学问。我不相信“一根大拇指”就能横扫一切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合适的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A、B两组,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他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聪明,它们能够率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罗森塔尔由此得到启发:这种效应会不会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

1966年,罗森塔尔着手进行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实验。他来到了一所美国的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走了一圈,像模像样地进行了一场测试,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形成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然后告诉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几个月之后,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地关注了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交流,也会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

罗森塔尔实验让我了解到,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去珍惜这些孩子。简单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瑞超在刚读完幼儿园的时候,就面对了人生中第一个挑战——到英国去念小学。当时并非是想送孩子从小就出国留学,而是我要去英国读书——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修读管理学硕士学位。攻读这个学位需要一整年的时间,所以我辞去了吉列公司的工作,打算全力以赴。就在那时候,我也感觉到以后能全程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机会越来越少,这样一段脱离了繁忙工作的时间一定不能错过,于是就想着带着孩子一起去英国度过这一年。这样,我就可以有一整年的时间和他待在一起了。

当时的瑞超,连英语字母都不认识,在英国该送他上什么学校,是不是要先上语言学校呢?结果,当地一所小学的招生负责人根据他的出生年龄,让他直接就读英国的二年级(英国学制和中国不一样,六周岁时就应该上小学二年级了)。我问老师,孩子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这都不要紧吗?老师说,没问题的,孩子适应性很强,反而是你不要一开始总担心他不行,让他觉得自己也不行了。虽然我还是有些忐忑,但我选择相信老师说的话。

事情的发展确实超出了我的想象,我至今也无法解释这段神奇的经历,但是它就这样发生了。我把孩子领到了学校,和他挥手道别,告诉他,放开自己,来到这里学习新的语言,认识新的朋友,你很快就能适应的!然后抱抱他,就将他交给了老师。老师领他走进教室,我看到教室里的小孩子们都一起欢迎他。很快,瑞超就到了他们中间……

第一天回家,瑞超带回来学校里面发的小册子,里面讲了一个类似丑小鸭的故事,课本上,两三页的画面只有一两行英文,孩子们上课就是听故事、认字。瑞超觉得在那里很开心,可以一直笑呵呵的。我也没有把担心挂在脸上,依然鼓励他:很快你就能和他们用语言交流了,很快你们就会成为好朋友,就像你学汉语,我们也没有给你请老师呀。尽管嘴巴上这么说,看着他高高兴兴地吃着我做的晚餐,我的心里却还是没什么底。

出乎意料的是,才过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瑞超就已经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流了,嘴里蹦出来的句子尽管还是断断续续,但是通过连带着比划,并没有什么的障碍。等到这短暂一年的“小留学生生活”结束的时候,瑞超正好也参加了全英国小学生二年级统考,并顺利取得了优等成绩。也就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带着他游历了欧洲许多国家,他不一定看得懂,长大了甚至不一定能记得清楚,但我想,只要给他留下印象就足够了。

我给予了瑞超信任,他还给我梦幻般的一年。顺利拿下伦敦政经的管理学硕士学位之后,我们启程回国。

回国后,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找小学。到底读什么学校,我们思虑良久,我坚持的原则,还是这所学校必须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能只重应试能力。最终,我们选择了平和双语学校。当时的平和创办仅五六年,但迅速在家长圈里形成口碑,原因就在于它的教育理念先进且国际化程度高,我们希望瑞超能在这里平滑地完成从英国到中国的“转轨”。

平和入校时会给每个学生测智商。我记得很清楚,瑞超测出来的智商是在人群中前万分之二。老师告诉我们,孩子很聪明,这是我们的幸运。但正是这个结果让我犹豫,到底要不要把这个结果告诉孩子呢?

一是我担心告诉了孩子,他就会在学习上泄劲,会骄傲自满,觉得不用努力;二是我担心如果告诉他,孩子可能会害怕失败,他会不敢尝试很多东西。

最终,我和他爸都没有把测智商的结果告诉孩子,在孩子面前也绝口不提诸如“你很聪明”这样的话。我们没有把这当一回事儿,该完成的任务完成,该发展的兴趣发展。

因为小学第一年在英国念,瑞超的语文成绩一直不怎么好。我和他聊了好多次,发现原来他对语文有一点恐惧,害怕老师抽他起来回答问题,让他背书。他背不出来,也不喜欢死记硬背。我没有简单地就给他贴个标签,说“孩子,你其实很聪明,只要下功夫就一定能背好,别怕!”而是陪着他一起学,和他一起找老师交流,让他给我讲课文里面的故事,使他慢慢消除对语文的恐惧。

回顾瑞超的成长经历,他在英国的适应与当时的鼓励和信任不无关系,而回国后的适应则与我们有所选择的克制相关联。因此,要激发孩子的潜能绝对不是一味地说好话,甚至有些时候不能说好话。所有的鼓励都不简单,都需要父母的策略和智慧。

【注释】

[1]参见杰夫·戴尔、赫尔·格瑞格森、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基因》,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