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总数量,最近可查的来源于权威机构的数据为总数逾60万,其中94.8%的孩子缺乏社会救助,生存状况堪忧。
作为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的五类重点人群之一,大部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面临相似的窘境:一方面是物质条件的匮乏,家庭经济困难,孩子得不到良好的生活、教育条件,有的甚至流落街头;而另一方面,也是更严重的,是精神层面的缺失,父母监护不到位,导致孩子长期缺乏亲情陪护,渴望与服刑的父母有亲情接触而不得;同时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身份常遭受歧视,与同龄人交往有障碍,存在严重的自卑、压抑及戒备心理,有的甚至产生对抗社会的想法,重走父母犯罪的老路。
也正是从2006年开始,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中央综治办、民政局、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在全国开展了“全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行动”。
2002年成立的石家庄少保中心,由石家庄市司法局主办,公安局、民政局、教育局、团市委和妇联协办。起初,这里收留的多是流浪乞讨儿童,到2006年以后,逐渐转型为专门保护教育监护人无法履行职责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机构。
在少保中心这个新家,李子过了自己的11岁生日。这是少保中心众多温暖项目中的一个。在每半年一次的集体生日聚会上,等待李子的除了生日蛋糕,一大桌饭菜,还有生活老师假扮的圣诞老人背着一口袋的惊喜。“圣诞老人”送给李子一副手套,她珍视地戴了整个冬天。
新家的惊喜远不止这些。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宿舍,每天不重样的饭菜,和自己相似经历的小伙伴,最重要的是这里有舞蹈教室,又大又明亮,每周她都可以学舞蹈,还有机会上台演出。
最让李子激动的是,她见到了久违的父亲。少保中心老师专门驱车一百多公里带她到衡水监狱看爸爸。到石家庄以外的监狱探监,这在少保中心也是头一遭。
“我想把有意思的事情都写给爸爸。”在给爸爸的信里,李子写了自己做节目主持人的事,她觉得爸爸一定会很高兴。
少保中心要求孩子们每月给监狱里的父母写一封信,汇报在少保中心的学习生活情况;每个季度组织与服刑父母见面,被称为“亲情呼唤促新生”,是少保中心的一大创新。在监狱的相聚会上,看到自己的儿女不仅健康快乐地成长,还能上台为自己表演节目,很多服刑人员感动得痛哭流涕。当劳动改造升华为亲情感化,效果是有目共睹的,95%的服刑人员获得了减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