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亲情碰撞照亮心灵

亲情碰撞照亮心灵

时间:2023-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市司法局主办的石家庄市少保中心自2002年成立至今已经11年。截至目前,中心已接收服刑人员子女100多人,因父母刑满释放被接走的孩子也有近40人。同时,将以中心搬进新居为契机,计划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刑事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以及刑事案件受害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接到中心提供生活教育,为社会和谐作出更大贡献。

由市司法局主办的石家庄市少保中心自2002年成立至今已经11年。11年间,政府出资共接收流浪儿童和服刑人员子女816人,并探索形成了发展型保护教育“石家庄模式”,受到国内外关注。从2006年起,中心开始转型,重点接收监护人失去监护能力的7至16岁服刑人员子女,并于2008年推出“亲情呼唤促新生”活动,这一活动被市司法局确定为“三位一体大帮扶”的三项内容之一,组织孩子们“每月一封信、每季一探监、每年一联欢”,与狱中父母亲情碰撞,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促进服刑人员改造。截至目前,中心已接收服刑人员子女100多人,因父母刑满释放被接走的孩子也有近40人。“在孩子的鼓励下这些父母95%以上都得到减刑。”杨平说。

“‘亲情呼唤促新生’效果最直接地体现在孩子的脸上。”杨平说。少保中心对孩子们,生活上达到中等家庭水平,教育上一对一制定培养方案,并特别注重心理教育,即使这样,血脉亲情无法弥补。“每次探监回来,孩子们精神特别饱满,也变得愿意与人交流,比我们上几次心理课效果都好。”杨平说。对于狱中父母,活动效果体现在行动上,“少保中心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极大地缓解了服刑人员的心理压力,他们主动配合积极改造,争取减刑。”鹿泉监狱教育科科长徐云飞说。6年来,该监狱十几位服刑人员子女在少保中心学习生活,他们父亲中有的最高获得三次减刑奖励。

“这项活动犹如一束光,不仅温暖了服刑人员子女幼小的身心,也照亮了服刑人员迷途的心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服刑人员的社会心理救助机制。”市社科院研究员梁勇这样评价“亲情呼唤促新生”活动。

据杨平介绍,今后,中心将采取“与父母共读一本书”“比一比谁进步快”等形式,进一步丰富“亲情呼唤促新生”活动内容。同时,将以中心搬进新居为契机,计划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刑事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以及刑事案件受害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接到中心提供生活教育,为社会和谐作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