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性格的培养

性格的培养

时间:2023-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性格为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出生后长期生活的环境中形成的,而非先天带来的。性格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结构,可看做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和品质的总和。第一阶段的儿童除了家庭教育外,同时接受幼儿园的教育,成人对他们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使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自觉性、独立性和目的性均有所增长。出现儿童不良的行为习惯,应采取严格一致的方式,进行制止及纠正。

一、个性的含义

个性是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的特点,是先天潜在因素和获得的经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个性包括智力、动机、情绪活动、态度、信仰和对道德的评价等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不同的个性。

研究个性,就是研究人,就是研究人生。个性理论就是关于人的理论。人人都有个性,人人的个性都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形成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

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倾向性中所包含的理想、信念、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正是人的个性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

心理学上所说的“个性”和我们日常中所指的“个性”和“人格”的含义有较大的不同。它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是情感、智力和性格的独特组合,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相结合,比如,某个人常常持有和别人不同的见解,则被看做“有个性”,另一个人,则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随声附和,后一个人常被称为“没有个性”,这只是日常概念。在心理学看来,不论是哪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上述两种情况,都是不同个性的表现。

个性与人格是有一定区别的。人格是对人的总的、本质的描述,它既能代表这个人,又能说明这个人的行为。而个性是表示一个人的独特性和开放性,给人以特有的个性色彩。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性格为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出生后长期生活的环境中形成的,而非先天带来的。性格一旦形成有其相对稳定性,但在教育影响下可有一定可塑性。性格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结构,可看做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和品质的总和。心理学家把儿童性格的形成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学龄前期,是性格受环境制约的阶段,儿童的行为往往直接受具体的生活条件的影响。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但还没形成稳固定型的性格,是性格的最初萌芽期。

第二阶段相当于小学及初中年龄阶段。随着年龄增长、社会生活实践的日益丰富,使不少行为方式经反复的训练才获巩固,性格的塑造正趋向于完成阶段。此时若发现孩子有不良的行为方式需要加以纠正时,必须施以强有力的教育才能收效。

第三阶段是高中年龄阶段。此时的行为主要受儿童自身内心的制约,性格基本上已定型,改变也就较为困难。

由此可见,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第一阶段的儿童除了家庭教育外,同时接受幼儿园的教育,成人对他们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使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自觉性、独立性和目的性均有所增长。他们不仅能根据成人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也开始比较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

一般说来,孩子在3岁左右开始了解“坏”的含义。这就是道德认识的萌芽。儿童的自我意识也逐渐发展,通过老师与父母对他们所作所为的肯定或否定的过程中,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经常受到赞扬的行为是好的,应该保持;常挨批评的事是不好的,要尽量减少。所以,良好的行为方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形成的。

家庭环境既然是儿童性格形成的摇篮,父母在与子女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对孩子性格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他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方式、生活作风及道德风貌等,都会在孩子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尤其是父母教育的方式,更可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类型。例如: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会形成儿童任性、骄傲、自私、情绪不稳定的性格。父母包办代替的教育方式,则使孩子变得盲从,缺乏自信与自尊或顽固、冷酷的不良性格。过于保护型的方式,则使孩子养成依赖性、缺乏独立能力、胆怯等性格。

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则使孩子养成两面讨好、投机取巧、会说谎的性格。唯有既有民主又有一定权威的教育方式,才能把孩子培养成开朗、乐观、机灵、独立自主、善于社交及有创造能力等良好的性格。所以,从家庭的角度来说,为儿童创造一个和谐、民主、融洽和温馨的环境,是培养儿童良好性情的前提。这种家庭气氛使儿童心情愉快、性格开朗,也能学会并养成对人热情、关心他人、尊敬长辈等优良品性。

正由于儿童时期有明显的模仿特征与易受暗示性,这就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文化素质不高的家长,必须设法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以身作则,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孩子学习的楷模。例如在公共汽车上,父母主动为老弱病残者让座,这种行为的本身就无言地告诉了孩子应该如何关心、体贴他人。同样你想培养孩子勤奋好学的精神,必须自己认真刻苦钻研,孩子通过耳濡目染,就会仿效父母的好学作风。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本身却不务正业,吃喝玩乐,孩子当然不会听家长的。所以家长在儿童性格形成过程中,除了奉献一片真诚、慈祥、无微不至的爱心外,更要注意孩子的言行,教会孩子礼貌待人接物的方式,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鼓励儿童独立生活、独立思考及探索创造的能力。出现儿童不良的行为习惯,应采取严格一致的方式,进行制止及纠正。

对孩子绝不能一味溺爱、娇宠,否则后患无穷。总之,儿童性格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父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要尽量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生活环境,使孩子以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性格踏上社会。

另外还要正确把握孩子特殊的心理发育期。在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两个特殊的心理发育期,这也是孩子逆反心理最容易形成的时期,必须引起家长高度重视并在教育的过程中正确地加以把握。

2~3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第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勺子都拿不好,却偏偏要自己吃饭。不准他这样,他就会又哭又闹,没完没了。从前听话的孩子也会变得有些调皮、不听话了。虽然这些表现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存在着差异,但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在这一时期,家长采取的方法不同,就会收到不同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父母不问青红皂白,一派“家长威风”,态度过于僵化刻板,方法简单粗暴,常会导致孩子更强烈地反抗,从而成为孩子不良性格的基础,常导致他们退缩、孤僻等性格的形成。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孩子这一特殊的心理发展时期,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在孩子不听话、固执己见时,暂时依着他,然后循序渐进、因势利导,使其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则不失为对他们的成长较为有效的做法。

12~15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又一个特殊时期,又称危险期。

这个时期,是孩子青春发育前期,也是他们最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的时期。一直很听话的孩子也变得不太听话了;父母教育他,他不但不听,还常常对父母发脾气;做什么事都爱我行我素,情绪易冲动等。可以说,这一时期,也是他们最不安定的时期。

这一时期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就有可能致使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障碍,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甚至出现父母不愿意看到的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因势利导外,还需特别慎重。家长应尽量与孩子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融洽与孩子的交流感情,切忌采取简单的压制办法。

事实证明,简单的压制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要恰当地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让孩子感到害怕,又不能放任自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总之,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孩子发育的两个特殊时期,才能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为他们培养良好的性格打下良好基础。

三、根据孩子的性格气质特点进行教育

家长在判别孩子的性格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时性与偶然性的表现不能被认为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只有那些经常性的、带有本能性的表现才能被认为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孩子的性格特点往往不明显、不典型,还会带有不成熟的幼稚感。家长如果在孩子的幼儿期开始注意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儿童的性格虽没有完全形成,但不同儿童的性格差异也会有较明显的表现。

儿童的气质和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人的气质和性格的形成和人的成长一样,都有一个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儿童的心理状态是心理成熟的初始状态。儿童的气质和性格虽与先天禀赋有一定关系,但绝不是人一出生就形成了特征明显的、稳定的气质和性格,而是经过后天的长期生活实践逐渐形成的。儿童期是一个人气质和性格形成的初始阶段,也是极其重要的阶段,对孩子形成良好气质和性格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个孩子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家庭环境中,而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成员的心理特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良好气质和性格的形成。社会对孩子气质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孩子经常接触的人。因此,在孩子气质性格的形成阶段,家长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帮助孩子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家长要不失时机地培养、教育、帮助孩子,对自己的气质性格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使孩子的气质和性格日臻完美。

那么怎样根据孩子的个性气质特点进行教育?

为了使孩子的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家长应了解儿童气质类型方面的知识,根据自己孩子的气质特点,因人施教。例如,黏液质孩子的特点是“慢”,对孩子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时,一定要鼓励、赞赏他,同时对他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以后再快一点就更好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掌握好火候,既不太高也不太低,以孩子经过努力能达到为标准,以后逐渐提高要求。不论哪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积极的方面,克服消极的方面。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关键,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气质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可操之过急,防止孩子产生压抑感和自卑感,否则有可能助长消极的方面。

良好的个性和优秀的品德,正常的智力和健壮的身体构成了儿童成才的重要基础。

有这样一些孩子,在集体中他们可能与“红花儿童”“好孩子”不搭边,所以妈妈看了也有些泄气,而当有一天孩子从幼儿园拿回一朵小红花,捧着老师奖给有进步的奖品,或骄傲地翘起自己系的鞋带的鞋让你欣赏时,你会怎么做呢?

一般爸爸妈妈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反应。

第一种:不以为然,既不表扬也不批评。

第二种:欣喜若狂,夸奖孩子并进行许愿。

第三种:给予适当的表扬,提出新的要求,并鼓励孩子争取更大的进步。

以上反应哪种好?肯定的回答是第三种。

对待孩子的进步,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给予适度表扬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有所提高,自尊心也有了初步表现,人人爱戴“高帽子”。当他们取得一定的进步时,都希望能得到爸爸妈妈及周围成人的赞许,因此,爸爸妈妈要及时表扬、肯定孩子的进步。如果成人对孩子的进步置之不理,那孩子就会对做事失去兴趣,不愿再努力。

2.对孩子的进步不能许愿

有些事情是孩子应该做到的,如守纪律,孩子经过努力能做好,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这一进步就不能许愿。爸爸妈妈可以把孩子的一点一滴进步用本子记录下来,经常让孩子翻看,并与孩子一起说说他取得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3.防止骄傲自满

对孩子的进步,爸爸妈妈要多鼓励,而不要过分抬高,更不要欣喜若狂。言过其实的夸奖会使孩子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

4.积极地期望,与孩子共同分享快乐

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爸爸妈妈可向孩子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但要求必须适度。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让孩子的潜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

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爸爸妈妈都要给予重视,并与孩子共同分享这份快乐,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个性。

四、儿童应具备的性格和影响因素

家长在培养孩子时,要是常常不注意孩子自信心、同情心、热情、希望等方面的培养,就会导致孩子性格缺陷,如霸道、任性、内向、难以沟通等。因此,培养性格完善的孩子还需要多下工夫。

(一)儿童需要具备的性格

1.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只有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迎接各项挑战时,他才有可能战胜它。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尽一切努力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资和才能,有意识地去诱导他们,鼓励他们对成功抱有信心。

2.对弱小生命具有同情心

父母可以通过心爱的小动物之死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很多孩子对于有生命的动物的痛苦与受折磨是很敏感的。如果一个家庭经常关心他人的疾苦,那么自然会在孩子幼小心灵中播下同情的种子。

3.对生活充满热情

心理学家曾说过,缺乏热情,就很难做出伟大的事情。热情,对大多数儿童来说,都是生而有之的。然而,不使其受伤害,继续保持下去却不容易。因为热情往往比较脆弱,容易被诸如考试的分数、他人的嘲笑或接连的失败摧毁。

因此,成年人要十分注意保护儿童的热情,千万不要随意伤害它。

4.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

这种品质可能是世界上最需要,也是最珍贵的一种性格。它有助于造就高尚而杰出的个性,使人热爱生命。要培养儿童对生活充满希望,敢于迎接各种挑战的品质。要做到这一点,父母本身就应该是一位乐观主义者,让孩子在与父母的交往中获得快乐,从而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精神。

5.正直

正直意味着互不欺骗、言出必行。一个人拥有正直的品德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才会获得真正的友谊。家长教导孩子正直的可行方法,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言传身教。

(二)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儿童性格形成的因素很多,但大家公认的主要因素有家长的性格、家庭的教育方式等。以下是几种类型的家长性格、教育方式及对孩子可能的影响。

类型一

家长性格:柔弱、内向、胆小。

教育方式:过分保护和限制。

对孩子可能的影响:胆小怕事,承受力差。

类型二

家长性格:暴躁,爱大喊大叫,缺乏耐心,缺乏竞争力。

教育方式:爱体罚训斥,缺乏温情或走极端,反复无常。

对孩子可能的影响:攻击性强或胆小怕事或双重性格,长大后溺爱自己的孩子。

类型三

家长性格:热情,开朗,大方,豪爽。

教育方式:民主,平等。

对孩子可能的影响:活泼,大方,沟通能力强,富于想象,有创造力。

类型四

家长性格:冷漠,缺乏热情。

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漠然置之。

对孩子可能的影响:缺乏信任感,无上进心,事事无所谓,对他人冷漠。

类型五

家长性格:正直,勤奋,进取,向上。

教育方式:要求严格,做事认真,有明确目标。

对孩子可能的影响:学习努力,认真,有忍耐力,不怕挫折。

类型六

家长性格:爱清洁或有洁癖。

教育方式:讲究整洁卫生或不能容忍丝毫凌乱和不洁。

对孩子可能的影响:爱清洁、爱劳动或脏了也无所谓,推给家长来处理。

如果家庭气氛温暖、祥和,充满关爱而且尊老爱幼,那么孩子就会爱护别人、愿意与人分享并乐于助人。

如果家庭里夫妻不和、婆媳不和,并且充满对立和攻击,家庭成员互不关心,那么孩子就容易形成自私自利、没有长幼之分、缺乏对他人的尊重。

如果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之中,他就学会指责。

如果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之中,他就学会对抗。

如果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之中,他就学会难为情。

如果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之中,他就学会内疚。

如果生活在忍受的环境之中,他就学会忍耐。

如果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之中,他就学会自信。

如果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之中,他就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

如果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之中,他就学会正义。

如果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之中,他就学会自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