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物稠度
随着婴儿长大应逐渐增加食物稠度,以适应婴儿的能量与营养需求。婴儿在4~6个月开始能够吃泥状的、糊状的和半固体食物。到8个月时,多数婴儿也能够吃手指食物。到12月龄,多数婴儿能够吃与其他家庭成员一样食物结构的食品。但宝宝的辅食仍需单独制作,要避免会引起窒息的食物,也就是可能会呛到气管里的食物,如坚果、葡萄、生胡萝卜。辅食稠度高低与其含水量有关,粥的含水量较高,水与米的比例约为8∶1,软饭则为4∶1左右。婴幼儿从薄粥、厚粥、烂饭、软饭到正常饭的过程中,主食的含水量逐步降低。同样,蔬菜水、蔬菜泥到蔬菜,果汁到果泥都是如此。软饭所含能量高于粥,胡萝卜汁的营养不如胡萝卜泥。增加食物稠度,可以提高膳食能量密度和营养密度。
2.每天进餐次数
随着婴儿的长大,应增加儿童摄取辅食的次数。进食的次数取决于当地食物的能量密度,以及每次进食的摄入量。按照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过于频繁的进食或食无定时对宝宝的健康并无益处,所以最好把每天进食次数与宝宝的生活作息制度联系起来。通常托儿所的饮食模式是三餐两点,即早餐、早点、午餐、午点和晚餐。如果再加上临睡前的奶,实际上就是三餐三点的饮食模式,即宝宝一天有6次进餐时间。在1岁左右让宝宝建立此种饮食模式,就非常有利地处理好宝宝何时吃、何时玩、何时睡的问题,从而逐步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作息制度,并为以后平稳地与托儿所生活制度相衔接创造条件。过多或过少的进餐次数,会影响热量与营养素的供应。但有时在午点的时间,提供1次奶与小点心,过一会儿又提供1次水果,这样算起来有7次进餐时间;但实际上也可纳入三餐三点的饮食模式里,仅把午点提供时间延长一点。每天建立合理的进餐次数,使宝宝饮食按时,对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减轻胃肠道的负担是有益的。
3.辅食的种类
辅食的种类直接影响到能量与营养密度的高低。随着婴儿的长大,应提供多种食物来确保满足宝宝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应该每天吃肉类、禽类、鱼类或蛋类,或尽可能经常吃,以保证足量蛋白质,以及某些维生素与矿物质的供应。在婴幼儿期,素食不能满足能量需求,除非提供营养素补充剂或强化食品。应每天吃富含各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与水果,如含维生素A、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钙等的食物。粮食类,如米、面仍是宝宝必不可少的食物,要充足供应,并且在全天能量供应方面占主要地位。宝宝断母乳后,依然每天要喝奶。婴幼儿不能用豆浆代替奶。家庭平衡膳食食物结构框架的组织原则,如食物多样化、按比例吃各类营养性食品,实际上在幼儿早期应该逐步落实。家长应避免提供低营养价值的饮料,例如茶、咖啡和含糖饮料。应限制提供果汁的量,以避免取代更有营养的食物。吃鱼或虾时,由于含脂量低,故应增加植物油量,吃猪肉时则反之。由于宝宝特殊的生理条件,如胃容量小、生长发育快,故在婴儿期应提供含有较充足脂肪的膳食,然后随年龄的增长,逐步过渡到控制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在婴儿期,制作菜粥或烂面条应添加适量的熬熟植物油,以及添加各类动植物性食物,以增加辅食的能量和营养密度。在正餐时给宝宝提供高质量的菜粥或烂面条,这是一种能量密度可达到4.186~5.86千焦/克的辅食,完全可以用来替代一顿奶(母乳或配方奶的能量密度均为2.93千焦/克)。超重宝宝要减少高能量的食物,如油脂与糖。每个家庭应掌握一些食物的营养素特性,如胡萝卜富含维生素A原,动物肝富含铁、锌,动物性和海鲜类食物富含锌,奶及豆类是钙的优良来源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