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关心孩子,不是什么都配合孩子。有的家长不理解“配合”这个词的含义,盲从地应从孩子,盲从地服从孩子,最终导致孩子养成一种不好的习惯。
比如,有的孩子爱看电视,甚至吃着饭看电视,为了不耽误看电视,饭菜还要家长去添,不良习惯都需要家长批评教育,帮助孩子及时改正。有的家长怕孩子受委屈,就违心地允许与配合,其实就等于屈服了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家长要知道不能盲目配合孩子。
比如,有的孩子希望家长帮他做事,可是他自己却做不好自己的事,说“反正家长也不说我,也不管我,我就不写作业”;“我想吃什么,家长肯定给我买”;“我想看什么,家长也会给我买回来”;“我想玩什么,家长肯定同意”……这么发展下去,孩子就没有约束力了。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听话?就是因为家长盲目地配合孩子,盲目地服从孩子,导致家长在孩子心中没有地位和尊严了。
真实事件
一个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学校就在家门口,上学时为了不耽误玩手持游戏机,书包还要让妈妈背着。路上,孩子悠闲地玩游戏机,妈妈吃力地背着书包,路人都对孩子嗤之以鼻。
好心的邻居悄悄地对孩子妈妈说,以后别给孩子背书包了,对孩子没有好处。妈妈说:“担心孩子累了,压弯了腰,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影响孩子玩游戏机。”
后来,学校开展“争做好学生”活动,老师要求学生独自背书包上下学,孩子听了老师的话,自己主动背书包,再也不让妈妈背书包了。
方法措施
1.巧妙拒绝。家长希望孩子成才与成功,就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让孩子有个好的行为准则,让孩子有好的时间观念。通过巧妙的拒绝与不配合,让孩子受到冷遇或处罚,孩子就会明白一些事理,如果没有时间观念,爸妈就不配合我;如果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妈爸就不配合我。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就会知道该怎么做了。
2.限定条件。孩子让家长配合或让家长帮助孩子办事,家长要有条件、有原则地配合,在“配合”这两个字上不宜轻率,家长应该多动脑筋,限制一定的条件,不是盲目地服从。比如,孩子没有认真写作业,在那儿玩,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如果孩子再提出一些条件来,家长就不应该再去配合他了,让孩子知道没做好该做的事,家长是不配合的。
3.终止习惯性的配合。如果孩子习惯性地提出让家长配合,家长应根据情况,采取必要的手段,如通过老师的批评教育,通过意外生病(感冒发烧)不能配合孩子干事了,逐渐终止孩子的无理要求,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父母切记
一是耐心给孩子讲道理。如果不是家长必须要配合的事情,孩子自己也能完成,家长拒绝配合也是正常的,让孩子知道生活中没有谁会完全听你指挥,完全由着你的意愿来,被拒绝不仅正常,而且应该。让孩子清晰地认识到“求人不如求己”。
二是认真观察孩子被拒绝后的表现,及时加以引导。家长不配合孩子,孩子一定会不满意或感到不适应,此时言行上可能有异常,应仔细观察,轻微的异常反应不去理会;严重的反应,应及时疏导、解决。
三是给孩子提出建议。孩子要求你配合时,如果被你立刻拒绝了,孩子会感到束手无策,此时不要看孩子笑话,而是与孩子交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引导孩子独自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专家提示
“不配合”是教育孩子一种好方法,要巧妙地运用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引导、鼓励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