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枫糖尿症对小儿智力有何影响

枫糖尿症对小儿智力有何影响

时间:2023-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枫糖尿症是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代谢病,迄今至少报道有10种类型。现已查明,枫糖尿症患儿的体细胞中这3种支链氨基酸的脱羧基酶活性都有明显的减低或缺失。间歇性枫糖尿症早期发育正常,反应也不迟钝,从出生后10个月到2岁间歇性出现厌食、呕吐、表情淡漠、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嗜睡和行为改变等。对维生素B1反应型枫糖尿症仅有轻度智力发育迟缓,无典型的或间歇神经损害症状。枫糖尿症的治疗原则是膳食控制。

枫糖尿症是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代谢病,迄今至少报道有10种类型。各类型普遍都存在支链氨基酸降解酶的缺乏,并早期出现智力低下和其他神经症状。由于尿中排出的代谢产物具有类似枫糖浆的特异气味,因而得名。

枫糖尿症是因人体中所具有的3种支链氨基酸(缬、亮和异亮氨酸)都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膳食中补充。它们的降解途径是先经过转氨基作用转化为酮基酸,然后再经过脱羧基作用而逐步分解。现已查明,枫糖尿症患儿的体细胞中这3种支链氨基酸的脱羧基酶活性都有明显的减低或缺失。患儿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过程受阻,大脑皮质除海马以外各部位层次不清,细胞结构也不成熟。神经母细胞的外向移动受阻,以致皮质以外有异位灰质存在(常见于脑室的室管膜周围),说明在妊娠后期1/3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明显受阻。其次几乎所有中枢神经的髓鞘化过程都受损,在大脑半球白质、锥体束、小脑齿状核和胼胝体等部位尤其明显,仅有内囊、视束、嗅束和脊髓后索不受影响。此外灰白质中有广泛的囊性改变,显示空泡形成,周围有多数星形胶质增生,形成海绵状态。可见支链氨基酸及其酮酸在体内蓄积对脑有毒性,干扰氨基酸转运入脑及脑内蛋白合成,抑制髓鞘生成,抑制神经递质功能和酶的活性。

经典型枫糖尿症患儿在出生时状况良好,一般从生后几天或1~2个月内发现喂养困难,啼哭声弱,不能吸乳和反应迟滞,以后即逐渐消瘦,智力低下,同时呼吸变浅,间断出现发绀现象。体检时可见全身肌张力减低或增高,Moro反射减弱或消失,强直性惊厥或角弓反张等都较常见。小儿囟门常膨出而紧张,还有时出现眼震、眼肌瘫痪、睑下垂、瞳孔散大及对光无反应等。病情进展迅速,尿中逐渐出现特异气味。本型在文献报道的病例中占70%,一般症状较严重,预后较差,多死于酮中毒。

间歇性枫糖尿症早期发育正常,反应也不迟钝,从出生后10个月到2岁间歇性出现厌食、呕吐、表情淡漠、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嗜睡和行为改变等。尿中有特异的气味。病程长短不一,可以有多次起伏,也有的患儿发生急性酮中毒而死亡。本型占20%。

轻型枫糖尿症表现为精神发育迟缓,但无其他典型神经症状和体征,也没有间歇发作的特点。

对维生素B1反应型枫糖尿症仅有轻度智力发育迟缓,无典型的或间歇神经损害症状。仅血中支链酮酸的含量比正常儿稍高。本型患儿对维生素B1的疗效好,血中的生化异常可显著好转。

E3缺乏型枫糖尿症极为罕见,临床表现类似中间型,但由于E3亚单位的缺陷,患儿除支链α-酮酸脱氢酶活力低下外,其丙酮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功能亦受损,故伴有严重乳酸性酸中毒。患儿在出生数月内通常不出现症状,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出现进行性的神经系统症状,如肌张力减低、运动障碍、发育迟缓等。尿液中大量排出乳酸、丙酮酸、α-酮戊二酸、α-羟基异戊酸和α-羟基酮戊二酸等;由于丙酮酸的大量累积,血中丙氨酸浓度亦增高。本型患儿限制蛋白质和脂肪摄入,应用大剂量维生素B1等治疗均无效。

对于疑似典型或间歇型枫糖尿症患儿,可根据其严重智力低下和尿中特异气味来诊断。

枫糖尿症的治疗原则是膳食控制。在患儿的食品中严格限制支链氨基酸类,蛋白总量也须限制在每日2克/千克体重以下,并须经常检查血中的氨基酸浓度来参照。患儿在感染、外伤或有肠胃疾病时,由于代谢性失代偿作用而致症状加重。因此,此时必须采用碱性溶液矫正酸中毒,减少蛋白摄入量和保持负氮平衡,必要时需反复输血或腹腔透析以挽救生命。此外,本病应常规应用维生素B1每日10~20毫克,至少维持2~3年。对于产前诊断为阳性的胎儿,应尽可能地劝告其终止妊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