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较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也是累及神经、血管、皮肤、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分泌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临床表现复杂,预后不良,2/3死于20岁以前。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的首发症状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婴儿期即出现,之后进行性加重。开始时主要影响躯干,走路时步态摇晃特别明显、步基很宽,继而上肢出现意向性震颤。小脑性构音障碍出现早而重,肌张力低下,闭目难立征阳性,指鼻不准,快复轮替实验笨拙。其他神经系统症状还包括:①锥体外系受损亦很明显,多数患儿较早出现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肌张力障碍、面具脸,但常被突出的小脑症状所掩盖,随着年龄的增长,锥体外系症状变得越来越明显;②特征性眼球运动障碍,即眼球主动向两侧同向运动,常伴有仰头、眨眼和头的摆动、转颈等代偿动作;③青春期后可出现脊髓损害表现,如深感觉缺失,病理反射阳性,但后者发生率较低;④周围神经病变,如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感觉缺失,肌无力;⑤成年人后可出现肢体远端肌肉萎缩、无力和肌束颤动;⑥约33%患儿出现智能缺陷,身体发育迟缓,表现为智力、身高体重明显低于同龄儿。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儿的毛细血管扩张是另一突出的特征,多发生于3-6岁,最先出现于球结膜的暴露部分,在接近角膜处渐消失。其他易暴露的或易受刺激的部位,如眼睑、鼻梁、面颊、外耳、颈部、锁骨上部、肘窝、腋窝、胸窝、腘窝等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亦常出现该皮肤血管征,然而该类毛细血管扩张很少引起出血。皮肤和毛发的早老性改变亦为明显的表现,如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皮肤菲薄、干燥,面部皮肤常萎缩而紧贴面骨,出现中度硬皮病样面部表情,还有不规则的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部分患儿有牛奶咖啡色斑,头发失去光泽、变灰黄、干燥易脱发。慢性脂溢性睑缘炎和脂溢性皮炎也常见。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儿由于细胞和体液免疫缺陷,特别是缺乏分泌型IgA、IgE,患儿最易发生各种程度不一的呼吸道感染,这是本病的另一常见而突出的表现。经常复发的急性鼻炎、副鼻窦炎、气管炎和肺炎,可导致肺部广泛纤维化,肺功能不全及杵状指(趾)。感染迁延不愈,抗生素疗效较差。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儿中约半数病例伴发肿瘤,最多见为恶性淋巴瘤,其次为淋巴细胞白血病,再次为颅内胶质瘤。据统计患儿患肿瘤的风险性较同龄正常组高1200倍。多数在20岁以前发病,少数可延迟至中年。原因可能是免疫缺陷、染色体不稳定性和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ATM基因杂合子携带者患癌症(特别是乳腺癌)的风险较大。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儿的发育障碍除表现智力发育差,身高体重发育差(可呈侏儒症)外,还可见生殖腺发育不全,第二性征不明显或不出现,女性患儿卵巢不发育,胸腺不发育等。骨骼畸形较少见,晚期可出现脊柱后凸。少数并发心脏疾病或糖耐量异常。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尚无特异疗法。针对共济失调进行医疗体育训练,重点训练走步。由于遗传病治疗困难,应进行遗传咨询。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预防感染用丙种球蛋白,用抗生素治疗感染。减少放射检查。散发者早期诊治,可延长存活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