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小儿智力有何影响

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小儿智力有何影响

时间:2023-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表现轻重不等,部分患儿在出生后有明显症状,表现为肝脾大、持续性黄疸、皮肤瘀点、小头、脉络膜视网膜炎、智力低下和运动障碍等。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可出现各种先天畸形,可有痉挛状态、两侧瘫痪、癫样抽搐、视神经萎缩、耳聋,并可对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增加。有的无症状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虽体格发育正常,也有先天畸形及听力损害,但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低于有症状的患儿。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巨细胞病毒引起的先天性或后天性感染性疾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多数成为唾液腺的不显性感染或慢性感染而长期存留;另一种是全身性疾病,称为巨细胞病毒感染,比较少见。

巨细胞病毒是双链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群,其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对宿主或组织培养细胞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人类巨细胞病毒仅能在人胚成纤维细胞中分离、培养。患儿和不显性感染者可长期或间歇地从唾液、泪液、宫颈分泌物、尿液、精液、粪便、血液或乳汁中排出此病毒,成为传染源。孕妇感染巨细胞病毒后,通过胎盘将此病毒传播给胎儿,母亲在感染后可产生抗体,以后再次生育胎儿受感染的机会较少或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但不能完全阻止垂直传播的发生。后天获得性感染包括围生期新生儿经产道或母乳感染;密切接触感染,主要通过飞沫或经口感染,常经玩具传播给其他儿童;经输血、器官移植感染。年龄愈小,易感性愈高,症状也愈重,年长儿多呈不显性感染。巨细胞病毒为细胞内感染,虽血中有抗体,也不能避免此病毒在细胞内的持续存在,故初次感染后,巨细胞病毒很难被宿主完全清除。

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表现轻重不等,部分患儿在出生后有明显症状,表现为肝脾大、持续性黄疸、皮肤瘀点、小头、脉络膜视网膜炎、智力低下和运动障碍等。上述任何一项表现都可单独存在,并可伴有生长缓慢、烦躁,有时发热,体温自微热至40℃。但因出生时仅有小部分患儿有临床症状,故多数不能确定诊断。如生后数月至数年才出现症状者,也可表现为听力丧失,轻度神经系统症状及智力低下等,以致影响学习。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可出现各种先天畸形,可有痉挛状态、两侧瘫痪、癫样抽搐、视神经萎缩、耳聋,并可对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增加。有的无症状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虽体格发育正常,也有先天畸形及听力损害,但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低于有症状的患儿。

获得性感染巨细胞病毒为自限性疾病,临床表现一般较轻,虽然多数婴儿为亚临床感染,但其症状的发生率仍较成年人高,表现为肝、脾大和淋巴结大、皮疹、气管炎或肺炎等,也可出现肝炎。与先天性感染患儿不同的是其为神经系统极少被侵犯。儿童期感染常通过呼吸道获得,多为不显性,但成为长期带毒者,偶可出现迁延性肝炎或间质性肺炎。多次接受新鲜血液输血的患儿,也可发生此病,其表现可酷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但EB病毒衣壳抗原的血清嗜异凝集反应和IgM抗体始终阴性,也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或感染性末梢神经炎。

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可应用各种抗病毒药、抗巨细胞病毒的免疫球蛋白制剂、干扰素及转移因子等。但这些药物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往往停药后病毒又潜伏地回升。更昔洛韦(丙氧鸟苷)有防止巨细胞病毒扩散作用。如与高滴度抗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合用,可降低骨髓移植的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并发症死亡率。要注意做好对症治疗和护理工作,隔离患儿,对其排泄物要进行消毒。

育龄妇女怀孕前应做体检,如果发现有巨细胞病毒感染应用抗病毒药治疗,使血中巨细胞病毒抗体转阴,子宫颈分泌物检查巨细胞病毒为阴性方可受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