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中毒主要由砷化合物引起,三价砷化合物的毒性较五价砷为强,其中以毒性较大的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中毒为多见,口服0.01~0.05克即可发生中毒。砷化物还可经皮肤或创面吸收而中毒。长期接触砷化物可引起慢性中毒。熔炼含砷矿石、制造合金、玻璃、陶瓷、印染、含砷医药和农药的生产工人和长期服用含砷药物均可引起砷中毒,饮水中含砷过高,可引起地方性砷中毒。小儿砷中毒一般是由于应用含砷药物剂量过大所致;也可由于误食含砷的毒鼠、杀虫、灭螺药,以及被杀虫药刚喷洒过的瓜果、蔬菜、毒死的禽、畜肉类等引起。母亲中毒可导致胎儿和吃奶的婴儿中毒。
急性砷中毒在口服后10分钟至5小时出现症状:咽喉、食管烧灼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米泔水样便(有时带血)、可致失水和循环衰竭、肾前性肾衰竭等。神经系统表现有头痛、头晕、乏力,口周围麻木、全身酸痛。重症患儿烦躁不安、谵妄、妄想、四肢肌肉痉挛,意识模糊以至昏迷、呼吸中枢麻痹死亡。急性中毒后3日至3周出现迟发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炎,表现为肌肉疼痛、四肢麻木、针刺样感觉异常、上下肢无力,症状有肢体远端向近端呈对称性发展,以后感觉减退或消失;重症患儿有垂足、垂腕,伴肌肉萎缩,跟腱反射消失。急性吸入砷化物中毒主要表现有咳嗽、喷嚏、胸痛、呼吸困难、甚至咽喉、喉头水肿,以致窒息;消化道症状发生较晚且较轻。皮肤接触部位可有局部瘙痒和皮疹,一周后出现糠秕样脱屑,继之局部色素沉着、过度角化。急性中毒40~60天,几乎所有患儿的指(趾)甲上都有白色横纹,随生长移向指(趾)尖,约5个月后消失。发生中毒性肝炎(肝大、肝功能异常或黄疸等)、心肌炎、肾损害、贫血、白细胞减少或增多等。
慢性砷中毒除神经衰弱症状外,突出表现为多样性皮肤损害,好发在胸背部皮肤皱褶和湿润处。皮肤干燥、粗糙,可见丘疹、疱疹、脓疱;少数人有剥脱性皮炎,日后,皮肤呈黑色或棕黑色的散在色素沉着斑。毛发有脱落,手和脚掌有角化过度或蜕皮,典型的表现是手掌的尺侧缘、手指的根部有许多小的角样或谷粒状角化隆起,俗称“砒疔”或“砷疔”,可融合成疣状物或坏死,继发感染,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可转变为皮肤原位癌。黏膜受刺激可引起鼻咽部干燥、鼻炎、鼻出血,甚至鼻中隔穿孔;结膜炎、牙龈炎、口腔炎和结肠炎等。同时可发生慢性中毒性肝炎,极少数发展成肝硬化;骨髓造血再生不良;四肢麻木,感觉减退等周围神经损害表现。对于无明显症状的接触砷的工人的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发现,已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长期接触砷的人群中,肺癌发病率较高。
砷中毒治疗不及时对小儿智力发育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积极预防。发现中毒应积极送往医院抢救,减轻对小儿的危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