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你就笑
为什么有的孩子见了陌生人就笑,有些不会,而有些甚至会哭闹得很厉害?
叶壮
来来来,这几天在各个不同的问题里我聊过婴儿认知的发展,聊过感知觉的发展,还聊过一点点生理的发展,今天我们借这个机会聊聊婴儿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关于这个题干,要分两个阶段来聊:
新生儿到六个月。虽然这时候的婴幼儿已经有一点分辨他人跟自己的亲疏程度的能力,可是,他们情绪体验的发展还不是很到位——他们没有咱们成人想的那样心花怒放或者哀怨惆怅的时候,他们的大多数表情是一定程度上的模仿。Tiffany Field 在 1970 年的研究中发现,婴儿最早能区分的面部表情是高兴、悲伤和吃惊,更厉害的是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成人的这些表情进行模仿(这也正是学习这些表情的过程),这些表情也是他们最初能掌握的表情。
会有人说成人常和婴儿玩一个先用手遮住自己的脸再突然打开露出一个鬼脸的游戏总能把婴儿逗得哈哈大笑,这个游戏好像和这一理论相悖。我认为这个游戏跟婴儿没有发展健全的「客体永久性」有关,换句话说,婴儿认为没出现在眼前的东西,那就是没有了消失了。你给一个婴儿看一个皮球,在他伸手够这个皮球但还没够到的时候用一个箱子把皮球扣到里面,婴儿此时往往不会主动以翻箱子的形式去找皮球,因为皮球在他的意识世界中已经完全消失啦!即使看不到皮球,也知道皮球客观存在,这种能力叫作「客体永久性」,不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婴儿所拥有,所以他们会被那个鬼脸游戏逗得乐不可支。
扯远了,我们来谈第二个年龄阶段,也仅仅是在这个阶段,我们的题干才有其心理学上的真正意义。
一岁左右的婴儿,已经开始体会到「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了,他们开始在缺吃缺喝尿裤子之外初尝因为人际关系导致的不良情绪,有了心情低落的时候。啊!小朋友们,你们终于开始明白「情」最是恼人的物事了!婴儿最初的因为社会化发展产生的焦虑有两种,一种叫作分离焦虑。
「妈妈!我不要去幼儿园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爸爸!你今天不要去上班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奶奶!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这个就叫作分离焦虑。
还有一种就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陌生人焦虑。
陌生人焦虑是婴儿遇见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小心、谨慎、甚至拒斥,这种焦虑通常出现在出 6 个月到一岁间,并伴随着孩子的整个幼年。
导致陌生人焦虑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大脑的快速发展以及小家伙们与日俱增的认知能力。随着婴儿记忆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年龄仅仅六个月的他们能够把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东西区分开来了。在 6~9 个月这三个月内,婴儿开始尝试着主动地理解他们的世界了,也开始学着期待和预测事件了。他们尿裤子了,紧接着开始功能性的哭闹,同时还合理地期待着有个熟悉的人来给他们换尿片——果然,三十秒内就有个人屁颠屁颠地来伺候他了。他一边任由自己的屁股被关心呵护,一边想着:「期待什么来什么,这种‘心想事成’的感觉真的好爽。」
可是有的时候会发生没有预期到的事情,比如突然出现一个不认识的人,婴儿自然而然地会感到惊惧,陌生人焦虑源自于婴儿对「出人意料」这种事的厌恶(Ainsworth, 1973. Kagan, Kearsley, & Zelazo. 1978)。
站在婴儿的角度(心理与生理的双重角度)想想,你安全的摇篮旁边突然出现一个高大的陌生巨人,你面对的情境应该是这样的对不对:
吓尿了好不好!能不哭吗?摔(╯‵□′)╯ノ┻━┻!
不过,尽管陌生人焦虑在 6 个月大的孩子中非常常见,儿童之间仍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其主要的后天影响因素是:那些从出生就有着和陌生人大量的积极接触经验的孩子,倾向于表现出较小的焦虑。而且,婴儿并不是对所有的陌生人都表现出同样的焦虑:面对女性陌生人时焦虑更少;面对表情和善的陌生人时焦虑更少;面对陌生的比自己年龄大的儿童时焦虑更少。(Lenssen, 1973. Brooks & Lewis, 1976. Thompson & Limber, 1990)
陌生人焦虑的产生代表着婴儿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性进步,它反映了婴儿与和自己有密切社会关系者之间不断成长的情感纽带和社会联结。
P.S:
说些没什么科学根据的话。其实我个人认为,婴儿对有的陌生人报以微笑,对有的陌生人却哭闹不止,很可能是因为对对方的情绪解读不同导致的。婴儿很早就掌握了解读其他人面部表情和声音隐含的情绪信息的能力,纵然听不懂对方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他们也能依靠声音特性来鉴别对方的情绪状态,出生后四个月的婴儿甚至已经能觉察他人隐藏在面部表情后的情绪。既然识别对方情绪状态的能力这么厉害,面对不同表现的陌生人,婴儿有亲近疏远的区别,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吧。
2013-10-16
曹舟力
婴儿早期的安全感,按照艾瑞克森 (Erikson) 的「发展危机论」,从出生到一岁的时间内,属于婴儿期,发展重点是对他人的信任。
早期是培养信任的关键;母亲或者周围主要养育者的态度、照料和生活方式对此有影响。
「0~1岁 2~3岁 对人信赖←→对人不信赖(prenatal stage)对人信赖,有安全感 与人交往,焦虑不安 活泼自动←→羞愧怀疑(autonomy vs. shame doubt)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心 自我怀疑,行为畏首畏尾 3~6岁 6~青春期(国中小阶段)自动自发←→退缩内疚期(initiative vs. guilt)有目的方向,能独立进取畏惧退缩,无自我价值感 勤奋进取」
如果母亲是比较外向安全感足的,孩子在看到陌生人抱的时候会感受到愉悦和鼓励,自己也开心没有不舒服,这个行为就会增加。
但是一般隔代或者阿姨养的,本身就防御性比较强,在新环境下不能很放松和舒适地适应,孩子会感受到旁边人的警惕而安全感不足,见到陌生人容易哭。
还有环境啊,陌生人所营造的气氛等都有关系。
说起来小孩子对于健康与否很敏感,我儿子在他幼年的时候曾经碰到两位患有神经症的,小朋友都出现痛苦和扭曲想哭的脸,我理解是孩子与他们的苦难共鸣。因为孩子对于周围环境极其敏锐,也应该和镜像神经元的开放性有关系。婴幼儿早期的注意力是发展型的,不像我们年纪大了就专注感兴趣的事物,或者因为早期经历影响而逐渐封闭。但是如果母亲或者重要照顾者气场很大,能营造类似「即使外面打雷下雨,但是我在你身边可以守护你」的感觉,孩子就会有安全感。
「婴儿期(从出生到一岁半):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
这一阶段的婴儿是用口部来接触社会的。此外还通过双眼、触觉去接受外界的刺激。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顾,婴儿将产生信任感;反之,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反复无常,婴儿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埃里克森说,如果婴儿发展的信任感居多,就达到了他的第一项社会成就。这时他不会因母亲离开而焦虑和哭闹,因为婴儿内心已发展出即使母亲离开了视线,如果自己需要母亲,她自会到场。这种恒定的、连续的、一致的体验使婴儿有了自我统一性(或自我统合 egoidentity)的最初感觉。
在这一阶段,婴儿产生信任感也产生不信任感,如果信任感比率居多时,就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埃里克森认为,一定比率的不信任感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但是信任感应当超过不信任感。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发展阶段。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这种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而如果不能成功地解决发展危机,则会在人格中形成恐惧的特质。」
安全感有多重要?!
今天看到哪里说《非诚勿扰》里面孟非问女孩们要什么,女孩们都说要安全感。
其实这反而表明早期基本安全感不足。
因为安全感足的人更加需求是这个人对我好,能照顾我,相处更愉快……会有区别。
2013-10-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