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的妙法?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啊!”说着,陶渊明拿笔在石头上写下: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1子思笔。
2 中不偏,3庸不易。
作4大学,乃5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这本书,其核心是宣传处世不偏不倚、持之以恒,这是不可改变的做人原则。
孔子的学生曾子作《大学》这本书,目的在于阐明美德,提高人的自身修养。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即对内能使家庭和睦,对外能治理政事、安邦定国。
陶渊明劝学
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隐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田园生活。
一天,有个少年来向他请教读书的妙法。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的妙法?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啊!”
然后,他便带着少年来到他亲手种的稻田旁,说:“你仔细看看,告诉我稻苗是否在长高?”那少年注视了很久,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陶渊明便问道:“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高的呢?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但只要勤奋刻苦,就会积少成多。”
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有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陶渊明说:“这是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所形成的,学习也是如此。”
说着,陶渊明拿笔在石头上写下: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