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国税收入与经济运行关联性研究
贵阳市国税局 陇震学
税收与经济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经济促进税收,税收定点定向调控经济。为科学解析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把握税收与GDP、税收收入与经济税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结合贵阳市经济发展状态,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建议,并从加强税源建设、强化税收优惠等方面提出实现贵阳市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贵阳市国税收入与财政收入及经济运行情况
(一)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贵阳市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是贵州省省会城市,土地面积8034平方千米,人口390多万。1996年至2009年,贵阳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全市GDP(按当年价格计算,未剔除价格因素)由1996年的171.1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902.61亿元,年平均增幅为13.64%,高于全国12%的平均增长水平。特别是近三年,贵阳市经济发展(GDP)一直保持12%~14%的增长速度。同时,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贵阳市的三次产业也发生了明显变化,1996~2006年的11年,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形态,2007年至2009年,产业结构则呈现了“三二一”的明显变化: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一产(45.07亿元、47.21亿元、50.07亿元),二产(325.15亿元、380.95亿元、402.24亿元)、三产(326.18亿元、382.89亿元、450.30亿元),即第三产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跃上第一位。
(二)国税收入、财政总收入稳定增长
贵阳市国税收入、财政总收入由1996年的20.78亿元、29.77亿元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139.73亿元、252.05亿元,年平均增长15.79%、17.86%,从各年增长速度来看,国税收入、财政收入的最高增幅达到28.42%、32.86%,最低增幅为7.42%、11.50%,近几年的增幅已逐渐趋于稳定,在18%~20%增幅附近波动,并且国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渐次降低,从1999年的72%降到2009年的55%。
二、贵阳国税收入与经济关联性分析
(一)生产总值(GDP)、国税收入与全国主要城市对比
近几年,贵阳市通过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和跨越式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贵阳市GDP、国税收入、财政总收入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贵阳市处于欠开发、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就生产总值、国税收入、财政总收入的绝对值而言,贵阳市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007年、2008年、2009 年GDP总量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排序均为第28位,仅高于银川、海口、西宁,2009年贵阳市GDP总量仅为深圳的11.02%,成都的20.05%,昆明的49.91%,南宁的60.48%,仅占全国GDP的0.27%。贵阳市国税收入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中下游水平,仅高于南宁、兰州、银川、海口、西宁。
(二)国税宏观税负在全国主要城市的情况
根据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近三年GDP与国税收入的数据,2009年全国GDP为335353亿元,国税收入42467亿元,国税收入占GDP比例(宏观税负)为12.66%;贵阳市GDP为902.6亿元,国税收入139.7亿元,宏观税负为15.48%,西部城市国税收入占GDP的比例(宏观税负)为8.99%,贵阳宏观税负明显高于全国和西部水平,并且近年来和昆明等地一直占据全国省会城市宏观税负前几位,如此说明贵阳市的高税负行业(企业)在国税收入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相对迟缓。
(三)近年来贵阳国税收入与经济关联性分析
1.国税宏观税负稳步提高,经济总量与国税收入正相关。2007年至2009年,贵阳市GDP分别实现693.72亿元、811.05亿元、902.61亿元,年均增长14.4%;国税收入分别完成110.05亿元、130.72亿元、139.73亿元,年均增长18.53%,占当年GDP的比重分别为15.86%、16.12%、15.48%(加上增值税转型因素为17.18%),宏观税负呈稳步提高态势;从1996年至2009年14年贵阳市国税宏观税负情况看,贵阳市国税宏观税负从1996年(12.14%)开始至2009 年(17.18%)持续稳步提高,全国国税宏观税负从1995年的7.94%逐年提高到2009年12.66%,也呈现了逐年上升趋势,说明贵阳市国税宏观税负变化趋势与全国一致,并高于全国国税宏观税负增长。
2.第二产业仍然是国税收入重心,第三产业税收增长开始发力。贵阳市国税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以采矿业、制造业、电力为主体,第三产业以商业、电信服务业、房地产业为主体。近几年来,贵阳市积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保持第二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税收收入相应得到体现:
2006年以前,第二产业一直是贵阳市生产总值第一的产业,2007~2009年,贵阳市产业结构则呈现了“三二一”的明显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成为贵阳市生产总值第一的产业,年均增长17.75%,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48.11%,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45.98%,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5.91%,全市产业经济“三二一”发展战略框架越来越清晰。而2007~2009年的国税收入(不含车辆购置税)中,第一产业所占总收入的比重为0.01%,基本不产生税收;第二产业所占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73.62%,年均增长6.75%,第三产业所占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26.37%,年均增长25.62%。
3.部分区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较差,税收贡献率低。贵阳市行政区划辖八区(云岩区、南明区、小河区、高新开发区、金阳新区、白云区、乌当区、花溪区)、一市(清镇市)、三县(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全市GDP主要来自经济相对发达,有卷烟企业、电力企业、医药企业、商业企业的云岩区、南明区两个城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来自云岩、南明两个城区和以工业为主的小河区、白云区、乌当区三个近郊区,其余的7个区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1996~2009年,云岩区、南明区、小河区、白云区、乌当区5个区的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70%以上,其余的7个区县所占比重不足30%。从税收完成情况看,全市经济相对发达的5个区局和市局大企业处的税收收入占全市国税收入的比重在85%以上,其余的7个区县税收收入所占全市国税收入的比重不足15%。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一市(清镇市)、三县(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产业内部存在着结构性矛盾问题,尚属于“二一三”型的产业结构类型。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林牧渔业比重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低下;第二产业以能源、原材料、矿产资源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仍然以传统商业为主,新兴的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法律、物流等现代第三产业比重很小,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这种以资源导向为主的低层次产业结构,导致资源优势无法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如以磷矿石开采、加工为支柱产业的息烽县,2009年47.76亿元的GDP产值、29.87亿元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产生1.08亿元的国税收入,国税宏观税负仅为2.26%。
4.卷烟、商业、电力、医药、橡胶制品等行业仍然是国税收入的支柱税源,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不明显,低碳经济未形成规模效应,税收增长明显滞后。从2009年分行业国税收入总量看,在第二产业中,烟草制品行业税收50.9亿元,是税收总量超过50亿元的唯一行业,所占比重为36.43%;税收总量超过10亿元的仅有电力行业,其税收总量为12.58亿元,所占比重为9.00%;税收总量在2亿元至10亿元的仅有医药制造业(4.56亿元)、橡胶制品(轮胎)业(2.88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建材制品)业(2.41亿元)、非金属矿(磷矿石)采选业(2.22亿元)4个行业;税收总量在1亿元至2亿元的有食品制造业(1.35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1.73亿元)、有色金属冶炼(铝)及压延加工业(1.78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95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25亿元)、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3亿元)6个行业;税收总量1亿元以下的有30个行业。在第二产业的42个行业中,税收总量前6位的6个行业税收收入为75.55亿元,占第二产业税收的比重达80.61%,占整个国税收入的比重达54.07%,也就是说6个行业的税收就支撑起了整个国税收入的“半壁江山”。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商业)(21.57亿元)、电信信息传输服务业(6.25亿元)、房地产业(5.55亿元)、金融业(3.33亿元)4个行业的税收总量为前4位,税收总量合计为36.7亿元,占第三产业税收的比重达80.61%,占整个国税收入的比重为26.27%;第三产业的税收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占第三产业税收的比重为47.38%,也是国税收入的支柱税源行业。
另外从2007至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看,分别为40.44亿元、45.01亿元、55.06亿元,分别增长12.5%、11.5%、20.4%,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仅为5.81%、5.55%、6.09%。从2007~2009年分行业国税收入总量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的税收为1.09亿元、1.19亿元、1.33亿元,年均增长为10.46%,占当年全市国税收入的比重仅为0.99%、0.91%、0.95%,还不到1%,低于该行业税收占全国国税收入2.2%的平均比重,贵阳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无论从经济规模、税收总量、增长速度看均明显滞后。
同时,能够创造大量就业和税收的服装鞋帽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轻工业规模小,无知名品牌,经济效益差,2009年的工业增加值仅1.38亿元,税收仅4763万元,占全市GDP和税收的比重仅0.15%、0.34%。
5.少数支柱税源企业占据“半壁江山”,税收抗风险能力低。多年来,少数企业(企业集团)一直是贵阳市的税源支柱,从2007年至2009年贵阳市的重点税源企业情况看,贵阳市列入全省监控的重点税源企业从2007年的218户增加到2009年的257户,企业个数增长了17.89%,监控的重点税源企业2007年至2009年分别入库税收85.15亿元、109.98亿元、107.35亿元,入库税收占贵阳市国税收入的比重,2007年为77.37%,2008年为78.01%,2009年为76.83%;入库税收达千万元的企业由72户上升到90户,且主要集中在烟草、冶金、电力、医药、化工、食品制造等传统产业,2007年至2009年分别入库税收79.94亿元、95.94亿元、101.53亿元,入库税收占贵阳市全部国税收入的比重,2007年为72.64%,2008年为73.23%,2009年为72.66%。
2007至2009年,入库税收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入库税收分别为63.50亿元、72.32亿元、73.27亿元,占各年贵阳市国税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7.7%、55.33%、52.44%,其中,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贵州有限公司、贵州省烟草公司贵阳市分公司、贵州电网公司、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贵阳供电局、贵阳市商业银行、贵州益佰制药有限责任公司8户企业连续三年入库税收排名均在前十位,且所占比重大,均超过50%,8户企业的税收就占据了贵阳国税收入的“半壁江山”。
从各区县(市)支柱税源行业看,经济税源结构较为单一,单个企业就代表一个行业,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突出。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近三年的税收完成情况深刻反映了贵阳市经济税源结构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低的状况。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是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贵州的分支机构,也是贵阳市的支柱税源企业,2004至2007年入库税收分别为4.57亿元、5.3亿元、7.34亿元、8.97亿元,年均增长25.20%。从2008年9月份开始,受雪凌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完成税收3.54亿元,2009年仅完成税收1.59亿元,与2007年相比差额达7.3亿元以上,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的减收成为2008年、2009年贵阳市国税收入较快增长的最大障碍。
三、贵阳市经济与税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振兴工业经济,巩固传统产业,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壮大工业经济规模
1.把矿产开采、发电、原材料精深加工作为发展贵阳市重化工业的有效途径。目前贵阳的磷矿开采、黄磷生产、电解铝、火力发电等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按照国家建设西电东送大型基地的机遇,应加快电源项目建设,加大城乡电网改造力度,优化电力运行调节,大力拓展电力市场;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依托矿产开采、能源工业,大力发展煤化工、磷化工和煤电化、煤电铝、铝型材、煤电磷一体化等优势原材料工业,加大技改投资力度,进行技术设备更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积极落实技改投资和技改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全力抓好烟酒产业和培育壮大特色食品、民族制药、旅游商品等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大企业龙头项目。烟、酒、食品、民族制药等产业是贵阳市的特色产业,也是贵阳市的支柱税源产业,除烟草行业外,其余行业目前仍然比较分散,产业同质同构现象严重,未形成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特色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当前必须落实市政府“振兴工业经济”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扩大对特色产业在资金、科技、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引进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搭建技术支撑平台,突破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制约,提升产业分工协作水平,加快区域品牌建设,建设一批“老干妈”式的产品质量档次和科技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特色优势企业。要着力培育大企业(集团),发展“百亿企业”和具备“千亿产业”潜质的优势产业,形成一批经营规模大、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和经济效益好的骨干企业群。比如近期应重点抓好医药制造业园区(基地)建设,重点抓益伯制药、同济堂、建兴药业等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其他中小制药企业的重组整合,同时应着手引进中成药研发和营销人才,成立贵州医药基础研发中心(研发企业)和推介中心,重点研发新药和为制药企业提供新药配方,重点向全国各大医院和患者推介贵州特色中成药的价廉物美,推进贵州药业的研发、生产、营销一条龙建设,创建产值百亿元企业。
(二)抢抓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契机,让一些服务业前端工业(如服装鞋帽生产)落户贵阳,形成轻工业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贵阳市的批发零售业是第三产业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行业,也是贵阳市税收的第二大行业,批发零售业的前端工业如服装鞋帽、玩具、文化体育用品、钟表眼镜等日用生活品的生产,几乎都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及中西部发达地区,贵阳市仅是以上这些发达地区的产品销售地、消费地。其产品生产端税收、附加值和劳动力市场都留在当地。因此,要抢抓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东部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致力引进,使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落户贵阳,借助其资金、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优势,扶助贵阳市生产的轻工产品进入全国和国际市场;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资金、产品、人才等方面入驻贵阳,提高贵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构建较为均衡的税收产业链结构。
(三)大力发展第一产业,走农业产业化带动城镇化的良性发展道路
贵阳市农业资源丰富,第一产业还占据着较大份额,农业的投入产出率较低,产业化进程缓慢。应大力发展第一产业,走农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按照市场导向、农民增收、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质、生态、安全的效益农业,推进优势产业发展并向优势区域聚集。根据贵阳山地较多的地理特点,以扶持养殖大户、养殖园区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原产地引种和良种繁育、动物防疫、饲料草料等体系建设关键环节,建设大型奶牛养殖场和家禽养殖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巩固烤烟和油菜生产,加快茶叶、油茶、干果、中药材、辣椒、水果、花卉等大宗特色农产品发展,建设一批中药材基地、花卉基地、无公害果树基地、规模生态蔬菜基地。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特色龙头企业,实施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
(四)壮大服务业,培育计算机服务、风险投资、职业教育、高端家政、物流等现代新兴产业,开辟新兴税源,刺激内需不断增长
现代新型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是最具潜力的行业,也是提供税收增长潜力最大的行业。目前,尽管贵阳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但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新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创造的产值、税收比重较小。目前在巩固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应推进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计算机软件开发、创意设计等技术服务业;加快风险投资、职业教育、文化娱乐、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建设;建设服务外包基地,促进服务业结构转型和规模扩大;做强做大物流业,发展现代物流和专业化配送;积极推进现代新型家政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开辟新兴税源,刺激内需增长,增强贵阳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市场化服务水平。
(五)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和落实政府支持体系,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壮大非公有制经济
200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非公工业企业仅有317户(亏损89 户),其中小型企业283户,外资50户(亏损18户),工业增加值76.64亿元;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在数量、规模、对地方GDP和税收的贡献以及吸纳就业上仍有较大差距。应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体系,对有技术、有市场、符合国家鼓励产业的中小企业,可以由财政、税务、经发等部门联合认证后,对企业上交地方财政税收年底一次性奖励给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促使企业发展壮大。
(六)抢抓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发挥税收优化资源配置职能作用,促进贵阳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拓展税源结构,增强地方财政税收实力。争取中央将西部欠发达地区(如贵阳)消费税在一定时期内设为共享税,分成比例可参考增值税;对增值税转型改革造成的减收额度,中央财政年底一次性弥补地方财政;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调整所得税汇总纳税政策,从便于监管和地方财源贡献等考虑,对中央企业和总机构在发达地区的子分公司,按税源地贡献大小进行汇算清缴和税收分配;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提高资源税税率,取消资源补偿费,统一资源税,实行税费合一,增强地方财政调控经济的能力。
2.扩大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增强融资和投资吸引力。第一轮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重点在所得税,目前已到期,且因为现行产业目录中门槛较高,许多西部特色产业被挡在外面。考虑到西部开发是一项长期工程,应将优惠期再延长20年左右,同时改革和编写现行税收优惠产业目录,将西部特色产业(如食品饮料加工)纳入目录,并降低主营业务占总收入70%以上比例改为50%以上比例,将所得税优惠税率从15%降为10%;把从事基础设施项目的企业“两免三减半”改为“两免十减半”;在引进资金和项目上,对内地和个人到西部欠发达地区投资,一律给予外资同样税收优惠待遇。
3.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多样化,减轻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税收负担,促进西部企业可持续发展。目前西部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来源于东部发达地区已使用过的政策范例,加之主要限于所得税,因此对微利或亏损企业就没有激励作用。从目前统计情况看,西部企业的税收负担普遍高于东部发达地区,今后应考虑优惠政策结合西部实际,在货物与劳务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减免优惠:具体做法是,对涉及农产品加工、用于环境保护、资源再利用和低碳经济的行业给予增值税减半征收优惠;对于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业给予减半征收营业税优惠;对高科技人才到西部(贵阳等地)创业、投资、研发、就业取得的收入,给予个人所得税5年内减征或免征优惠,让更多优秀人才愿意到贵阳工作创业,以促进贵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