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历史回顾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通过甘肃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地区,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这条中西间的交通路线就是一般所说的陆上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后所形成的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的首都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再从敦煌出阳关和玉门关,分为南北两路: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鄯善(若羌)、且末、于阗(和田)至莎车,穿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可以进入大月氏、安息等国,往西可到达条支、大秦;北道沿天山南麓,经车师前王庭(吐鲁番)、焉耆、龟兹(库车),到达疏勒(喀什),然后越葱岭,进入大宛、康居、大夏等地。隋唐时期(581—907),由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在原丝绸之路北道之北又开发了一条新北道,即出敦煌至伊吾(哈密),再经蒲类(巴里坤)、铁勒部,渡今楚河、锡尔河而达西海(地中海),其在我国境内大致是沿着天山北麓而至中亚。
随着交流的发展和扩大,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丝绸之路”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大。就交通的主要工具而言,有陆上丝绸之路(骆驼)和海上丝绸之路(船舶)之分;就交换的物品而言,有“玉石之路”“青铜之路”“茶叶之路”“瓷器之路”“绢帛之路”等;就交通的路线而言,除“沙漠之路”外,还有“草原之路”“唐蕃古道”“中印缅路”“交趾道”等。这些名称所说的交通路线,都是指广义的丝绸之路。
宋朝(960—1279)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其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和马匹。但牲畜的负载量有限,运输成本很高,尤其是沿途自然条件艰险,安全没有保障。因此,随着唐中叶以后中国政治和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指南针在航海中的运用,对外输出和进口的主要物品的变化,海路在中西交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并逐渐取代陆路成为东西方之间交往的主要通道。因此,从宋代开始,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也就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宁波)、杭州、扬州都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政府还在这些城市设置了市舶司。尤其是广州,作为宋元时期世界性的大港,也是最早设置市舶司的港口城市。
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沟通欧、亚、非、美诸大陆的商业、文化交流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