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哈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及发展对策调研报告
小河区政府 刘本立
一、阿哈水库基本情况
阿哈水库位于小河区金竹社区办事处辖区内,距市中心8公里,湖面面积5.4平方公里,流域面积198平方公里,流入的河流有5条,分别为游鱼河、蔡冲河、烂泥河、沙河及白岩河。阿哈水库是贵阳市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为河滨、南郊水厂供水,高峰期日供水量达到25万立方米。
在阿哈水库库区内共分布3个行政村,33个村民组,2个社区居委会,涉及人口13151人,其中农业人口7041人,非农业人口6110人。因修建阿哈水库,沿湖村民进行了两次整体搬迁,从原来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的坝子地搬迁到土地贫瘠的山坡区,由此产生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长期以来,不仅制约了金竹片区的发展,而且由于村落分布和建设无序,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库区周边的生产、生活、经营活动对阿哈水库饮用水源水质形成极大的环境压力,公共卫生安全受到威胁。
二、阿哈水库主要污染源情况
近年来,随着阿哈水库周边社会经济的发展,厂矿企业及人口的不断增加,阿哈水库的水体质量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根据市环保局检测,2006年水体质量下降为三类水质,严重地威胁着贵阳市人民的饮水安全。其主要污染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蔡家关片区生活污水污染
“三马片区”共有常住人口59819人(含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师生16500人),外来人口24662人,工业企业190家,三产企业444家。该片区污水年排放量约为135万吨,污水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排放:一是经贵工污水提升站提灌排入市政大沟,二是经沙河排入阿哈水库,三是自然排入阿哈水库。
(二)花溪区久安乡煤锈水污染
花溪区久安乡、麦坪乡一带原有300多个煤矿,通过治理现有10个煤矿(处于停产状态)。该处煤矿的矿坑废水和煤矸石被雨淋后形成了煤锈水。煤锈水通过游鱼河和蔡冲河汇入阿哈水库,从而造成水库的铁、锰、悬浮物等污染物超标。虽然阿哈水库管理处在局部输水河段每年投放石灰5000多吨,对改善阿哈水库的水质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煤矿污水排放和采煤迹地溢流持续不断,水库水质恶化的重要源头仍然未能得到有效的遏制。该处污染源已成为影响阿哈水库水质的最重要污染源。另外,花溪区雪厂村位于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共有村民107户,371人,每年产生生活废水约1.9万吨,都是通过游鱼河流入阿哈水库。
(三)金竹片区生活污水污染
由于金竹片区未修建城镇排污系统(收集、排放系统),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和部分村寨的生产生活污水均通过滥泥沟河排入阿哈水库。滥泥沟河每年排入阿哈水库的生活污水约56万吨。
(四)水库周边村寨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污染
阿哈水库周边金山村、竹林村共有12个村寨、1272户人家、人口5429,其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废水以散排的形式直接排入库中,产生的生活垃圾随意倾倒,成为阿哈水库的污染源之一。每年排入阿哈水库的生活废水约12万吨。
(五)库区水产养殖业污染
近年来,阿哈水库周边村寨的群众通过合伙入股等方式,在水库内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对水体质量也构成严重威胁。据统计,竹林村、金山村共有拦湖养鱼户241户,养殖面积2100亩。其中,竹林村41 户600亩,金山村160户1500亩,主要养殖鲤鱼、草鱼、鲢鳙鱼等;竹林村、金山村共有网箱养鱼户13户,养殖面积1218平方米。其中,金山村10户1000平方米,竹林村3户218平方米,主要养殖草鱼。(网箱养鱼需要投放部分饵料,对阿哈水库造成一定污染;拦湖养鱼基本上不投放饲料。)
(六)农业面源污染
目前,在阿哈水库一、二级保护区内,有蔬菜地4000亩,果树3700亩。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运用的工作力度,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在种植业发展过程中(为确保经济效益,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情况难以避免)仍有部分农户存在使用高浓度化肥、农药的现象,农药残留物及化肥随雨水流入阿哈水库,形成对水体的污染。同时,金竹片区共有养猪户166户,生猪存栏1445 头;养兔户16户,存栏种兔6200只。养殖业每年污水产生量约5万吨,大部分养殖户已修建了沼气池,养殖所产生的粪便和废水均通过沼气池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七)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污染
由于阿哈水库是距贵阳市中心城区最近的一座大型水库,水库及周边风光秀丽,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猛。在竹林村、金山村接待游客的农家乐、休闲山庄以及简易游船,年接待游客约25万~30万人次。大量游客涌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库区周边群众的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对阿哈水库的保护带来了不利影响。一是大量游客的到来,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对库区造成了污染。二是农家乐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和污水,由于长期无序排放和倾倒,也造成了对阿哈水库的污染。三是助长了违法建筑的产生。近年来,在阿哈水库周边违法建筑的面积已达到15000平方米。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保护水源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金竹社区办事处总面积23.82平方公里,包括阿哈水库水域面积5.4平方公里,下辖3个村,33个村民组及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3151人。其中,竹林村、金山村20个自然村寨分布于阿哈水库沿库,距水面直线距离500米左右区域,人口4800人。农科院、朝晖厂、轴承厂、锅炉厂等企事业单位集中于滥泥村附近,形成了一个近万人规模的城镇。由于受阿哈水库保护法律法规的制约,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二)保护水源与库区移民生存发展的矛盾
阿哈水库建库时,国家无偿划拨5000余亩土地作为水库用地,当地村民大多数采取后靠搬迁方式安置,移民人均土地面积不足0.3亩,生产资料匮乏,产业发展滞后,增收渠道单一。1972年至今,移民曾多次到北京及省、市上访。自从阿哈水库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村民收入主要来源的水产养殖、农家乐、租船游湖等均已取缔,农业产业链几乎断裂,农民收入大幅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达40~60%。现已多次到区里反映情况,要求解决今后的生活出路问题。
(三)阿哈水库治理保护工作治标与治本的矛盾
2007年8月以来,虽然对阿哈水库治理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这些成效的短期性和局限性。要从根本上保护和治理阿哈水库生态环境,实现人和自然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四、对策及建议
(一)空间发展对策
1.以规划为先导,指导库区生态系统建设发展。做好阿哈水库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注重人类与自然的协调,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以大环境绿化为中心,把眼光放在城区绿地、市郊绿地、农田林网等一切能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植物群落中。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大环境设计思想,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构建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2.城乡一体化建设。阿哈水库库区生态环境的建设要与小河区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改变以往重城市轻农村的观点,把农村的发展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由单纯的城市规划向一体化规划转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二)环境保护对策
1.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阿哈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1)实施生态保护林工程。巩固阿哈水库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果,继续加大对阿哈水库的治理力度。在水源保护区内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力推进阿哈湖生态涵养林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严禁砍伐自然林木,封山育林,继续实施荒山荒坡造林、退耕还林工程。在一级保护区内沿水库周边淹没线以上地段营造完整的、连续的、宽度不小于50米的环湖林带,库区南面淹没线附近因坡度较缓,耕地集中,耕地外围的环湖林带应不小于100米,并保证树种、草被的多样性。
(2)实施水体修复工程。阿哈水库岸线长约45公里,水面垂直涨落可达18米。能够发挥降解污染生态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的湿地面积近2000亩。可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污水净化工程,有效解决村民生活污水排入阿哈水库的问题,我区目前已完成金家山人工示范项目。
(3)实施底泥治理工程。阿哈水库总库容7200万立方米,年均入库泥沙量2.28万立方米,淤积库容占总库容4.7%。建议在主要支流入库口建设前置库,减缓水流,沉淀泥沙,去除颗粒态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质;合理选择拦河堰的堰址和堰高,选取适应性、高效性和经济性的生物物种,因地制宜布置前置库生物措施。
(4)放养食藻(草)性鱼类。在不投放饵料的情况下向阿哈水库内投放鲢鱼、鳙鱼、印度鲤鱼以及非洲鲫鱼等鱼苗并定期打捞补充鱼苗。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预防污染
(1)建设金竹片区污水排放与处理工程。集中力量建设金竹片区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和越域排放系统,确保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入库。推进清洁生产战略,加快污水资源化步伐,促进污水、废水处理回用。认真贯彻《环境保护法》,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关、迁、改、调污染严重的企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2)煤矿污染控制。封闭是主要的原则,对废水进行集中或分散处理,达标后排放。
(3)农村生活面源污染控制。云岩区主要有蔡家关村,小河区主要有竹林村、滥泥村、金山村、金竹办事处(金溪社区、金农社区)。乌当区主要有金农村、金华村、三甫村、何关村、篙芝村、翁井村。高新区主要是野鸭乡。对滥泥沟、凉水井一带的生活面源污染,可采取排污沟及氧化沟将污水引至支流中,在支流沿线上修筑滚水堰,使污水得到净化。
其他生活面源污染采用两种处理方式,集中连片的采用污水集中与就近的控制性污水管网连通进行集中处理方式,分散的结合贵阳市新农村建设和“四改一气”,采用改厕、改气等措施进行处理。垃圾、废旧物等建设收集站处理。
(4)农业和畜牧业面源污染控制。农业主要是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导致水域的污染,而畜牧业则主要是粗放型的放牧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以及牲畜的粪便对水域造成的污染。治理措施是:营造水土保持林,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禁止有毒有害和难降解的化肥农药使用。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通过排污沟、沼气池、垃圾收集点等项目的建设,对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变区内牲畜的分散放养方式,由放养型向圈养方式转变等。
(5)提高垃圾回收率和再利用水平,积极发展环保科技。
区内不能设立垃圾填埋场,所有无机和难降解的在机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必须运至区外处理。实施生活垃圾收集工程,在周边村寨设置垃圾收集间,便于垃圾的收集、清运,防止垃圾对阿哈水库的污染。同时,改进垃圾的收集和运输系统,做到分类收集、封闭运输、集中处理;合理设置垃圾桶或箱存放点,分布在各居民点及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采取垃圾分类回收强制办法,要提高垃圾的再利用率,真正做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三)经济发展对策
1.建立生态准入机制,选择发展产业
阿哈水库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对区内各种建设及产业活动,实行生态环保准入制度,规范保护和利用水资源的行为。制定生态保护林资源的资产化经营管理政策和规范,协调好林木资源的生态防护功能与营林者经济效益的关系。
一级保护区内实施阿哈湖生态涵养林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严禁开发自然林木,封山育林,继续实施荒山荒坡造林,退耕还林工程。选择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的林木。
二级保护区内实施现代生态农业。在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现实下,立足于发展都市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利用科技、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农业和低耗、环保、清洁的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把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与培育龙头企业结合起来,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运用市场化营销手段,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和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各类绿色品牌的农业产业实体。具体地说就是:一抓“果”产业;二抓“菜”产业;三抓“花卉”产业;利用小河区次中心城区优越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吸引龙头企业来小河区投资,做强生态农业产业。
2.销售“绿色”,以地招财
发挥区域生态环境优势,在积极创建绿色品牌的同时,树立绿色营销理念,确立绿色品牌向绿色名牌转变。积极争取参与全市、全省名牌农产品的认定工作,向中国绿色食品中心申请绿色食品生产资格认证。
3.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减少对水库的污染。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减少对水库的污染为出发点,大力推进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五网”建设,建立和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和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吸引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进一步提升城镇的承载力、服务力、聚集力、辐射力。
(2)培育发展无污染的二、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进绿色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延伸农业产业链,有效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商业、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集中,全方位促进经济的发展。
(3)转移安置一级保护区移民。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移民进行转移安置。通过农业品加工业、相关配套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大量的库区移民就业,有效解决库区劳动力的内部转移,减轻库区周边的人口压力。
(四)社会事业发展对策
1.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工业持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成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尽快制定财税信贷政策和补偿办法。坚持全市统筹,分区核算,企业、社会、市政府、与各区(市、县)政策合理负担,“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进行资金筹措。一是环保、税务、财政等部门制定对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征收费用方法,步骤和标准。二是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对各企、事业单位制定环境保护生态补偿征收费用的标准、方法。三是合理制定民居用水、工业用水的水价,从自来水公司收取的水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专项用于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补偿。四是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捐赠的资金和为保护生态环境公益性活动等筹措的资金。将所得用于对阿哈水库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用于阿哈水库区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补偿。
2.用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提高库区移民生活水平
按照国家《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黔府发〔2007〕7号)文件精神及相关政策,对库区内的9142名移民落实600元/人·年的水库移民后续扶持政策。
同时《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2006~2010年)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也已启动,本规划按照400元/人·年的标准,总金额近400万元/年,用地库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
3.大力发展教育培训,积极促进就业
在加强绿色环保卫生规范宣传,转变传统生产方法的基础上,对分散经营的参与产业化生产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相关技术讲座培训。对富余的劳动力,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使他们各自掌握工业、服务业等产业要求的生产技能,积极推进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就业,逐渐使他们成为城市中有技能、有文化、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4.进一步加大对小河区库区的扶持力度
完善《小河区水库移民后续持助试行办法》,扎实落实相关的扶助政策。如:子女教育扶助、就业扶助、生产扶助、社会保障扶助等。加大扶持力度,结合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提高相应的扶助标准。如:提高农村低保群众的补助标准,子女教育扶助标准等。随着小河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优先实现当地农民群众的城乡低保并轨,并轨后低保标准提高到2400元/人·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