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三创一办”东风 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中共贵阳市委讲师团 王 学
城市的文明程度是检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也是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创建文明城市是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要求,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能否在激烈和充满不确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不是被边缘化,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对于贵阳这样的“两欠”地区至关重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贵阳市适应形势要求,推进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是“做表率、走前列”的重要实践平台。目前,“三创一办”作为今明两年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中心任务,正在全市蓬勃开展。其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三创一办”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贵阳市要在2011年力争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这是摆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面前的一项时间紧、困难大的重要而光荣的任务。我们要以“三创一办”为契机,进一步增强信心,努力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奋斗目标。
一、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具有良好基础
(一)软实力基础
1.良好的群众基础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项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社会综合系统工程,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凝心聚力,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贵阳市在多年的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努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创建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大市民加深了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创建中,贵阳市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突出位置,市主要领导反复强调要切实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这是创建工作得到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的重要因素。在动员群众的具体工作中,贵阳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如以培育和实践“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为核心,开展了“创建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活动;在2008年应对百年不遇的特大凝冻灾害期间,开展了“绿丝带”互帮互助活动;启动了全国“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等等。市领导还倡导全市10万国家公职人员每人每年志愿服务时间不少于48小时,市四大班子成员多次以志愿者身份走上街头参与各种创建活动。所有这些举措有效引导了全体市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自愿、自动地参与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来。近年来,贵阳市先后涌现了“全国道德模范”、“保姆妈妈”李泽英以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刘国红、李志勇等先进道德典型。目前,贵阳市在广泛发动全社会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方面,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具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2.干部队伍执行力不断增强
一个城市正确的发展战略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近两年来,贵阳市委大力加强全市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大力加强不断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推行“两推一述”选人方式,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坚持在重点工程、重要工作、重大突发事件中考察、识别和任用干部,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二是严格执行干部管理制度,启动干部问责制,对各级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严格问责,有效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三是进一步完善制度,制定了提高干部执行力的五项制度。四是制定规划,大力加强全市各级干部的执行力培训。这些措施,极大加强了全市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了广大干部的执行力,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明显提高。
3.城市文明水平明显提升
一是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孕育出了“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形成了贵阳市特有的城市“核心价值观”,这是贵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贵阳市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注入了灵魂。二是大力培育城市文化。探索发展一种兼具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的城市主流文化,为人们营造一个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三是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强化省会意识和“做表率、走前列”意识。以“三创一办”为契机,创新各种文化活动载体,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全面部署城市公共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四是大力锻造文化品牌。着眼于提升城市品位,创新了“林城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市民茶座”等文化品牌;开展领导干部读书评书活动,引导市民形成终身学习、求学问道的浓厚氛围;着眼于“求善”,开展“绿丝带”活动、“春晖行动”以及各种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使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显著增强,有效提升了城市软实力。
(二)硬实力基础
1.经济结构调整势态良好
一是通过积极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有效推进了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在加快三次产业的发展中调整三次产业的比重,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连续三年高于第二产业,形成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三是奋力发展旅游、会展、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贵阳避暑季”、“贵阳温泉月”旅游品牌,贵阳市旅游总收入不断攀升。四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大调整、大开放、大实干”的思路,推动产业结构由偏重调到轻重协调、产品结构由初级调到精深、布局结构由分散调到集中、所有制结构由国有经济占大头调到民营经济占大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五是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2009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降低4.36%和3.64%;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7.9万吨,较2005年减排44.83%,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2.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近两年来,贵阳市建成了环城高速公路,结束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正在修建的北京东路、甲秀北路、东二环、北二环完成后,贵阳市的交通还将上一个大台阶。另外,已经开工的鱼洞峡水库能有效缓解贵阳市的缺水状况。还有全省最大的新庄污水处理厂。这些基础设施,使贵阳市的城市功能有了很大完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重要的硬件基础。
3.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显著
一是生态文明理念普遍树立。贵阳市确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战略以来,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在全市举办一系列有关生态文明的讲座、论坛、研讨班、研讨会,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普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战略得到了全市上下的一致认同和拥护。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实效。着力抓好治水、绿化、治污、整脏治乱四大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三是生态法治建设成绩显著。大力推进建章立制,在全国首创了环保法庭,用法律的武器保护“两湖一库”和环城林带;制定了《贵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生态功能区规划》等一系列法规;促进省人大常委会修订了《贵州省红枫湖百花湖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批准了《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同时,探索建立了相应的目标绩效考核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了大量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行之有效的文件和法规制度。四是发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统揽”功能,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来谋划城市建设,坚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综上所述,贵阳市在近两年当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着力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综合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为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这是我们力争在2011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的底气所在,也是信心所在。
二、乘“三创一办”东风,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
应该说,贵阳市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现在具备了比较好的创建基础。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贵阳市毕竟是欠发达地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比较多。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当前创建中的难点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创建工作。
(一)强化四个创建意识
1.整体意识
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个抓手、一个工作平台、一个实践载体,其涉及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既有硬件建设,又有软件建设。因此,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避免单打一,避免片面性。既要把创建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整体来谋划,又要统筹好创建工作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人本意识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价值在于,城市经过发展和完善各项功能,使之更加适应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人民群众是创建主体、评判主体和享受主体。“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围绕如何让人更加舒适地工作学习生活来展开,使城市更多地体现人性的特点,更富于人性的关怀,让市民成为城市的真正主人。要通过设计乐于接受、便于参与的载体,不断激发广大群众的创建意识与激情,让广大群众在参与创建过程中受到教育、获得实惠。在创建中,要以人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处处为方便市民考虑,在创建中贯穿和体现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服务人、发展人的理念,从解决关系民生的最现实、最直接、最具体的问题入手,多办合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情,采取有力措施,带着深厚的感情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问题解决好,真正让广大市民在贵阳吃得放心、喝得安心、住得舒心、干得顺心、活得开心,努力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温馨的城市环境,切实打造“爽爽的贵阳、宜居的天堂”。
3.特色意识
现代文明城市的发展,一定要有自身特色。寻找、保持和传承自身的城市特色,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应该考虑的重要方面。城市的特色是其历史、自然、物质、人文等诸多要素长期交融、整合、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的最好名片,是别的城市不能模仿也模仿不了的。正是独具风格与气质的特色,使城市具有其独到的引人入胜之处。城市特色形成不易,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城市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摸清城市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尊重历史又要着眼未来。在具体操作上,大到城市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小到城市的绿化配置、道路铺装、街头小景,都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这样才能使城市既能继承传统又富有时代精神,形成自己的风采。贵阳市在多年的文明城市创建中,已经形成了不少自己的特色,如“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林城”等。但还远远不够,其内涵、品位、知名度等都还不高。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保持和掌握本地区、本民族的本色,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等等方面不断打造自身特色,提升特色水平,才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在“三创一办”中,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在巩固已有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特色的实力、活力、魅力。
4.持久意识
就贵阳市来讲,取得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是创建工作的重要目的,但更重要的目标是通过创建工作,把贵阳市的城市建设提升到新的发展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城市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文明城市创建,重在过程,重在建设。因此,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把握好阶段性目标与抓好长期创建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抓紧解决当前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坚持创建工作的长久性。
(二)妥善把握四个关系
1.领导号召与群众参与的关系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号召是主导,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关键。如果创建工作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没有广泛的社会发动,是实现不了既定目标的;如果广泛发动仅仅停留在表面轰轰烈烈、表面的声势浩大上,而没有广大群众自觉和积极的参与,也是实现不了目标的。因此,领导和上级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建立组织体系、强化投入保障、营造浓厚氛围等形式,实施对创建活动的协调统揽,确保整个活动协调运转,扎实推进。同时,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发动群众、广泛引导群众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形成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把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发动起来,让每一个社会细胞、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确保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巩固与提高的关系
贵阳市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经过多年来全市上下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市民素质的提高,城市环境的改善,建起来不容易,垮下去却不难。因此,在“三创一办”中,必须加强基础性工作。市民行为的基本规范、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行之有效的基本做法,要进行总结和反思,该坚持的就坚持,该完善提高的就完善提高。同时,又要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拓宽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内涵,提升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创建水平。
3.文明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城市文化是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体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是不会有真正竞争力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综合目标,打造城市文化,是支撑这个目标的灵魂和核心。我们要站在这样的认识高度把握文明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大力加强城市文化建设。要树立打造城市特质文化的理念,把握贵阳市在地方、民族、人文、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进而把地域文化特色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之中。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工程,通过文化的大繁荣,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要进一步打造“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不断丰富其内涵,使之更加能够体现贵阳的文化、贵阳的未来追求、贵阳人的精神风貌。
4.临时工作和常态工作的关系
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常态不足,突击应付,在基层单位表现尤甚,这是创建工作有时不能落到实处的重要原因。要使创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进入常态化日常管理程序,就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方面,要认真完成各种临时性的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在完成各种临时性工作以后,不断巩固工作成果,在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突击战的同时,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切实做到创建工作常抓不懈,使各项工作常态化,减少甚至消除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现象。
(三)突出四个工作重点
1.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培养人、塑造人是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重点。要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增强城市吸引力、改善城市环境的根本工作来抓。一是要在巩固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努力提高全体市的文化素质。二是扎实推进公民道德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广大市民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三是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坚决反对不文明生活陋习。要把加强心理疏导作为提高市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四是要努力营建与时俱进的人文环境,始终坚持把营造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作为贯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过程的主线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既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必备的条件。要以“三创一办”为契机,加大投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供电、供热、供气、供水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抓好城市主要道路、各类公共建筑以及新建住宅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使城市的服务功能不断得到提升。要巩固近几年老城区改造成果,进一步搞好居民小区改造,搞好街巷路面硬化、路灯和公厕设置,做好公用电话、邮箱、报栏、座椅、站牌的更换、修复和设置工作;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增加文化建设新亮点。
3.树立低碳理念,打造低碳城市
目前,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我国城市的共同追求。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寻找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们形成低碳生活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将引发经济、产业、科技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实现城市的低碳化,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题中之义。我们要抢抓机遇,赶上低碳经济发展的首班车。要按照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关于建设低碳经济的思路,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系统规划,逐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一是要用低碳理念谋划城市发展;二是要在全体市民中大力开展低碳宣传;三是要建立推进低碳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
4.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既是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是否达到全国文明城市标准的重要一环。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要充分协调城市与人的关系,使城市的发展与人的需要达到和谐。制定城市规划,要按照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合理布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关系。一是在规划理念上,既要注重客观实际,又要坚持以人为本。无论是城市总体规划,还是城市修建性详规、重点片区规划、重要单体建筑,都要充分考虑人的需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立足点和着眼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二是在规划机制上,既要面向市场,又要依靠群众。对重大城建规划项目,要更加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组织广泛招标,充分吸纳现代文明成果。三是在规划管理上,既要严格执法,又要与时俱进。对已经制定的城市规划,非经法定程序不能更改,切实增强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悖于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城市规划,要依法及时修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