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同身份的“制服”(对颜色不可掉以轻心)

不同身份的“制服”(对颜色不可掉以轻心)

时间:2023-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的服饰常常代表一个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这些服装上的强制规定,体现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捍卫。到了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皇帝开始穿黄色的袍子和衣衫。在此之前,黄色是不论尊贵贫贱,一律通用的颜色,没有什么特别的尊贵。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朝。在清朝的时候,官服除了用蟒数来区分官位,黄颜色的衣服就成了“服装的雷池”。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有着非常森严的等级制度,凡事都强调不可“逾礼”。而服装,恰恰正是“礼”的重要内容,不但在材料上有所限制,式样上同样也“泾渭分明”。通过服装把人分出等级,做到“见其物而知贵贱”,是古代帝王必要的统治措施。

官服自然不用说了,按照其级别,对不同的式样、颜色,甚至装饰物都要做出规定,让人一眼就能看得出。

不同的服饰常常代表一个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比如,《礼记》就有着明文规定,“天子龙衮,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候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为责也”。在《周礼》中也有类似这样的记载:“享先王则衮冕,表明祭礼,大礼时,帝王百官皆穿礼服。”这些服装上的强制规定,体现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捍卫。

拿颜色来说,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规定给官员专门使用的颜色,对老百姓来说,就成了禁忌,他们只能穿用这些颜色以外的颜色制作的衣服。孔子曾宣称“恶紫之夺朱也”,意思就是,朱红是正色,也就是饱和色了。但紫色是间色,也就是混合色,这是有尊卑的。看看那些历史上的代名词——“白衣”、“苞头”、“皂隶”、“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都是某种颜色,这些颜色被固定在某种衣服上而代表了不同的身份。

《中国历代服饰》一书里写道,秦汉时期的头巾,也有颜色区别。“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在唐代,也是以官服的颜色来体现管理的品级,并且并不是约定俗成,而是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进行强制性的规定。

到了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皇帝开始穿黄色的袍子和衣衫。在此之前,黄色是不论尊贵贫贱,一律通用的颜色,没有什么特别的尊贵。比较早的是,唐高祖李世民用“赤黄袍巾带”作为自己经常穿的服装。此外,有人提出赤黄这个颜色比较接近太阳的颜色,“天无二日”,而“日”又象征了帝王的尊贵。所以,从唐朝开始,赤黄色,也就是赫黄,成了帝王专用的颜色。黄袍被视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臣民不得僭越使用,并用品级来定袍衫的颜色,就是所谓的“品色服”。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朝。

在清朝的时候,官服除了用蟒数来区分官位,黄颜色的衣服就成了“服装的雷池”。而且,还要细分,龙袍是以明黄色为主的,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如皇太子用的是杏黄色,皇子用的是金黄色,下属的各王等,如果没有特别的赏赐,绝对不能穿黄颜色的衣服。

在古代服装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也对各个朝代各个时期古人的审美意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虽然有了刻意的规定,但是服装从最早的功能性——遮羞、蔽体,在经过了等级制的“外化标志”期,终于还是到了今天,成了标榜个性的象征物。当然,这期间的一系列演变,也确实是一段很漫长的岁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