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到极致的“满汉全席”(“满汉全席”的由来和种类)

发展到极致的“满汉全席”(“满汉全席”的由来和种类)

时间:2023-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到清朝的饮食臻至巅峰,当然就绕不开“满汉全席”。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书舫录》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在那长长的菜谱上,一道道叫人垂涎欲滴的名菜,足以证明着满汉全席不愧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成的中华大宴”。“满汉全席”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满汉不同官员赴宴时的口味,但慢慢地,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

说到清朝的饮食臻至巅峰,当然就绕不开“满汉全席”。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书舫录》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在那长长的菜谱上,一道道叫人垂涎欲滴的名菜,足以证明着满汉全席不愧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成的中华大宴”。其实满人在入关以前,即使是宫廷宴席,也是非常简单的。骑马的民族,通常的宴会,往往是找块兽皮往地上一铺,大家席地而坐也就开吃了。菜肴也不过是火锅、炖肉而已。但一进北京城,变化就大了。清朝的六部九卿中,专设了“光禄寺卿”,这是一个专门负责大内筵席和国家大典时宴会的差事。似乎也没用多久,宫廷饮食就丰富起来,并且在原来满族传统饮食方式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原菜系里的特色。

“满汉全席”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满汉不同官员赴宴时的口味,但慢慢地,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菜点的精美和利益的讲究,都形成了独特风格,在保留宫廷菜肴特色的同时,又吸收了很多地方风味的精华。

说满汉全席是“巨型”宴席,一点都不夸张。因为光是菜式就至少要到一百零八种,而且要分三天才能吃完。而说到取材和用料,那更是山珍海味无所不有。在烹饪技艺上,既突出了满族菜烧烤、火锅、涮锅的特点,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按照前面介绍过的“十美”来说,满汉全席应该每一项都是高分了。

通常情况下,满汉全席也分了下面的一些种类,因为不同的规格而做出适当的变化——

蒙古亲藩宴 清廷历来和蒙古王公通婚,这个宴席就是皇帝为招待与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举行宴会的地点通常是在正大光明殿,这是清朝历代皇帝比较重视的“外交宴席”,每年都要举行,朝里的一、二品大臣也要出席作陪。

廷臣宴 说白了,这是皇帝用来拉拢属下臣子,作为奖赏的表彰宴席,每年的正月十六日都要举行,并且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

万寿宴 只有皇帝才能万岁,所以万寿宴是清朝帝王的“生日会”,属于内廷的大宴。除了文武百官,后妃王公也都出席,当然,肯定要有一个资格问题,所以对参加者来说也是一种荣耀了。据说,慈禧六十大寿的时候,这个不是皇帝的统治者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筵席了,整个庆典,耗费了白银近一千万两,也算一个王朝最后的疯狂了。

千叟宴 这个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这在清宫中是规模最大的,参加人数也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过60岁生日,为了表示与民同乐,于是告示天下,65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来参加宴会,据说前后共来了7000人,康熙写了一首《千叟宴》,所以有了这个名字。

九白宴 九白宴也是在康熙年间产生的。康熙初定蒙古时,一些部落为表示投诚忠心,每年派使臣以九白为贡,也就是送白骆驼一匹、白马八匹。而皇帝招待这些使臣的筵席,就叫九白宴,也是每年都要举行的。

节令宴 吃喝总要有个名头,节令宴就是清朝宫廷按照中国传统的固定年节时令而设的筵宴。从元日宴、元会宴、春耕宴、端午宴、乞巧宴、中秋宴、重阳宴、冬至宴、除夕宴等,一律顺着往下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