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进步,最先体现的就应该是生存条件的改善,在如今的现代化都市里,不管是集中供暖,还是空调取暖,人们都能在家里“如沐春风”了。可按照全球变暖的说法,过去的冬天比现在更为寒冷,古人又是如何取暖的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当然离不开火。自从火的出现,人们发现它不但能煮熟食物,更重要的是,还能驱除寒冷。而火炉和火塘,也就成为最古老而最有效的取暖方式。考古学家在半坡、姜寨等遗址发现,原始的房屋门口附近都有灶坑,这应该是一种把做饭和取暖结合在一起的做法,而古人在漫漫寒冬里,也就能望着门口的熊熊之火,告诉自己,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到了秦朝,取暖的方法开始注意到了“环保”,毕竟烟熏火燎的滋味也不好受,于是出现了“壁炉”和“火墙”,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的壁炉,炉膛像一个倒扣的盆子,这样,火焰的空间就变大了,木柴可以燃烧得更加充分,那时候,主要燃料还是木炭,木炭的燃烧缓慢,可以使室内温度长时间保持稳定,这也是古人开始把采暖和建筑结合的一大进步。
汉朝的宫廷贵族取暖过冬,除了讲究卫生,也很注重享受,汉代在长乐宫中就有个温室殿,是到了冬天,专门给皇帝居住的暖殿,殿内有特殊的设备,用来防寒保温。《西京杂记》记载说,温室殿的墙壁是用花椒和泥涂抹的,上面还要挂满锦绣香囊,地上铺着西域毛毯。这样一来,温暖的前提下,满室的香气,也足以醉人了。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唐朝,在取暖设备上也有了较大改进。“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这种宫中取暖的场面,被记述在《开元天宝遗事》中。在宰相杨国忠家,则是“以炭屑用蜜捏成双凤,至冬月,则燃于炉中,及先以白檀木铺于炉底,余灰不可掺杂也”。在保存完好的故宫紫禁城内,人们在一些宫殿的地面下发现挖有火道,添火的门设在殿外廊子下,是两个一人多深的坑洞,即灶口,这就是有名的暖阁结构。
康熙、同治和光绪帝结婚的洞房——坤宁宫东暖阁和绝大多数的宫殿,现在还可以看到当时的保暖设施,殿前的灶口覆盖着木盖,一方面能保暖,另一方面能通风。暖阁的外面还有暖炕,和现在东北居民家中的炕床有着差不多的结构。
除了上面这些设施,有些室内还配置了火炉,也叫做火盆,或者叫熏笼。制作工艺十分精美的熏笼,由盆和笼两个部分组成。较大的重量能有数百斤,整体高度有一米多,有三条腿的,也有四条腿的,在外观上有的青铜鎏金,有的掐丝珐琅,看上去华丽高贵。而小一点的,随手就可以拿起来,和西瓜的大小差不多。还有放在脚下暖脚的“脚炉”,和用来暖手的“手炉”,也很精美讲究。至于火炉中作为燃料的木炭,质量上乘的叫“红罗炭”。这些木炭,看上去乌黑发亮,能够长久的燃烧,火力比较旺盛,不但不冒烟,还没有异味,对室内空气的清新没有很大影响。
看起来,以古人的聪明才智,根本不需要现代人为他们取暖的事操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