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扛在肩膀上的车(古代的轿子)

扛在肩膀上的车(古代的轿子)

时间:2023-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轿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有人说,轿子是一种不用车轮的车,这话不是毫无道理的。没有轮的“车”,用人抬着走,这便是轿子了。在这“四载”当中,就包括了原始的轿子。从先秦到两晋时期,统治阶级主要是乘车外出。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繁华的北宋京城汴梁大街上的许多轿子。古代的轿子,一般分为两种类型。那些皇室贵戚所乘的轿子,有的甚至多达10多人到30多人抬的。

轿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有人说,轿子是一种不用车轮的车,这话不是毫无道理的。《隋书·礼仪制》载:“今辇制像轺车而不施轮,用人荷之。”没有轮的“车”,用人抬着走,这便是轿子了。

据史书记载,轿子的雏形远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尚书·益稷》中记载,大禹治水的时候自称:“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在这“四载”当中,就包括了原始的轿子。

从先秦到两晋时期,统治阶级主要是乘车外出。虽说当时轿子还不流行,但是在皇室贵族中,有一小部分人,还是很喜欢在出门的时候坐轿子的。东晋画家顾恺之在他的《女史箴图》中,就生动描绘了西汉成帝与班婕妤同坐一驾轿子的场面。从当时中国的整体范围来看,在南方交通不便的山区里,轿子的普及比北方平原快。但是直到唐朝,轿子除了供帝王乘坐外,一般还仅仅是妇女和老弱有病的官员这些特殊人员使用的。

唐代的诗人白居易年老退休后,和香山的和尚结香火社,“每肩舆往来”。说明了轿子被人们使用的程度已经越来越广泛。

轿子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宋朝时得到了较大规模的普及。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繁华的北宋京城汴梁大街上的许多轿子。这些轿子形式上同汉唐时的轿子大同小异,仍然是两人抬杠,但在选材上就比较精良了,以硬木为主,上面雕刻着飞龙的花纹,造形十分美观。

到了明朝中后期,轿子的普及程度就更广了,连中小地主也“人人皆小舆,无一骑马者”。明清时期,轿子从两人抬发展为四人抬或八人抬。王公贵族这些特权阶层越来越宠爱轿子,是因为坐在这种特殊的交通工具上,特别的安稳舒适,不像骑马或者坐马拉的车那样有劳顿之苦。清朝文人王渔洋在诗中就这样写道:“行到前门门未启,轿中安坐吃槟榔。”这时,轿子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重要代步工具了。

古代的轿子,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不上帷子的凉轿,也叫亮轿或显轿,一种是上帷子的暖轿,又称暗轿。根据官品的不同,在轿子的形制类型、帷子的用料颜色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明清时期的一般官吏,得用蓝呢或绿呢当轿帷,所以也被称为“蓝呢官轿”、“绿呢官轿”。

另外,按用途的不同,轿子的名字也有所不同,比如,皇室王公所用的,称为舆轿;达官贵人所乘的,叫做官轿;人们那种娶亲专用的装饰华丽的轿子,就被称为花轿了。

抬轿子的人有多有少,一般是二至八人,民间比较轻便的轿子多是二人抬的,官员所乘的轿子,分为四人抬和八人抬两种。清朝政府规定,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督抚部属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等。那些皇室贵戚所乘的轿子,有的甚至多达10多人到30多人抬的。此外,乘轿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规定,处处显示着封建社会里森严的等级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