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禁酒令频繁在各地出现,如河南濮阳颁布机关禁酒令,连续三次违规者免职,山东威海规定,干部若违反禁酒令须自动辞职等等。这些地方版本各有不同,但实质都是禁酒。其实,饮酒和禁酒,这一对矛盾很早就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它们之间的PK到现在也没有停止过,这点可以从古代的“禁酒令”和“饮酒诗”上反应出来。
据《战国策》记载:“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作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大禹,他下令“绝旨酒”的目的并不只是说自己不饮酒,也有以身作则,不被美酒诱惑,防止民众过度饮酒的意味。远古时期,最早提出禁酒的可能就是这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了。
以后的历史证实了大禹的预见,后世不少帝王因纵酒贪欢而亡国。史载夏桀“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最后,夏桀因此亡国,被商汤放逐。
不幸的是,商朝的贵族饮酒风气并未收敛,反而愈演愈烈,最终商纣也因贪酒贪色,暴虐无道,走向了亡国的道路。夏商两代亡国,有着极为相似的原因,那就是酗酒丧德。
西周推翻商朝后,为了引以为戒,周公姬旦颁发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主要宗旨是“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意思是,不要经常饮酒,聚众饮酒的杀掉,严禁酗酒。这成了后世历代王朝禁酒的主导思想。
西汉前期,相国萧何发布律令“禁群饮”,“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这个禁群饮,实际上是沿袭《酒诰》而制定的。当时,这些禁令都是针对全国百姓的,范围较广,而不是像现在的禁酒令,只是针对公务员这个特殊的阶层。
在历史上,禁酒是很普遍的事。政治上是防止百姓聚众闹事,经济上是粮食问题,造酒会消耗大量的粮食。禁酒时,凡是私自酿酒的,会受到惩罚。轻则罚没酒曲或酿酒工具,重则处以极刑。当时的政府大概只是禁止有人私自酿酒就可以了,而不用像我们现在这样,喝酒的同时还要防备不要喝到假冒伪劣的酒水,以致危害我们的健康。
随着不断出现的禁酒令,饮酒诗也一直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与禁酒令做着不停歇的斗争。如《诗经》中,“我姑酌彼金侥,维以不永怙”。文学史上大量写饮酒诗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最有名的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诗和禁酒令的斗争,比较明显地体现在曹操统治的时代。曹操嗜好饮酒,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这一点,他自己的诗就可以证明,“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说起他的禁酒来,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建安初年,曹操为巩固统治,发布禁酒令,引起很多人反对,有名的文人孔融,给曹操写信加以讽刺,结果被罢了官,不过他仍然是“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对此,曹操是一忍再忍,最后借故把孔融处死了。一个要饮,一个要禁,看起来是桩小事,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其实是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尖锐斗争。
中国古代的大多数文人,都很喜欢饮酒。酒在增添了生活情趣的同时,也成了他们文学创作的题材。最有名的要数有“酒仙”和“诗仙”之称的李白了。“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中酒家眠”,他不但饮酒有名,饮酒诗也非常出色,有点文化的人都能随口说出李白的那首“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饮酒诗。
虽然古训说“一人不喝酒,二人不赌钱”,但李白是根本不管这些陈腐的教条的,他一个人照样饮酒,而且饮的是情趣十足。直到最后,相传他老人家在喝醉酒后,到水里捞月亮的时候淹死了。
美酒虽好,莫贪杯,贵在适度,见好就止,才是最佳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