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早的“城管”在唐朝(古代的城市管理)

最早的“城管”在唐朝(古代的城市管理)

时间:2023-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近几年,因为种种事件,人们对城管的争议和讨论越来越热。城管这个行政单位的全称叫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这里的“监市”,就和我们今天的城管是非常相似的。“监市”归属衙门管理,其特点和职业性质就是“理市治序”,也就是管理城市街道的秩序。但这里主要说的是和市场管理有关,和当今“城管”所做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然而对百姓不断骚扰的宫市,并没有因此取消。

最近几年,因为种种事件,人们对城管的争议和讨论越来越热。现在的城管作为一项职业,大概是在1992年左右陆续在全国建立。城管这个行政单位的全称叫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很多人都以为“城管”这个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兴事物,其实早在唐朝,就有这一类的工作岗位了。据《旧唐书》卷三记载,“监市践于衙,理市治序”,“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

这里的“监市”,就和我们今天的城管是非常相似的。“监市”归属衙门管理,其特点和职业性质就是“理市治序”,也就是管理城市街道的秩序。具体执行起来还有相应的细则。那就是,老百姓要想在街上摆地摊卖东西,必须在距离官府衙门、达官贵人的官邸十丈之外、沿街民房半丈之外才可以。监督执行这项城市管理规定的是“监市”,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城管。如果在不被允许的地方经营,或者摆放不当,影响了城市的交通,市容环境什么的,他们的摊位会被这些古代“城管”们掀翻,卖东西的器具也会被没收。

然而,根据房玄龄《唐世记》记载,这些“监市”并不是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他们的存在,由当地官员依据具体形势临时从民间选择人员组织而成。期间,他们的工资由衙门来发放。看起来,这些“监市”应该属于外聘人员,也就是我们现在临时招聘的交通协管员之类的职业。由于古代的职业分类远远没有我们现代这样细致,所以这里的“监市”很可能是兼城管、税务、工商管理职能于一身。

不管他们是不是正式的公务员,但这可以说明,最早的“城管”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

“监市”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知北游》,有“监市履也,每下愈况”的文字,似乎是与城管有关的最早记载了。但这里主要说的是和市场管理有关,和当今“城管”所做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

也有人说,唐代白居易《卖炭翁》诗中的“黄衣使者”比较像今天的城管。这样说,其实是对现在社会上某些“城管扰民”进行的调侃而已。“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翩翩而来的“黄衣使者”手里拿着文书、口里喊着敕令,名义上是采购,实际上是打劫,“半匹红绡一丈绫”不过象征性地意思一下。可见,当时的宦官去“宫市”,只是为了采购东西而已,并不负责对城市街道的管理。

据韩愈《顺宗实录》记载,德宗末年连宫市文书也不用了,“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正如“白望”这个名字,只要被“望”上的货物,就以宫市的名义掠走,只付大约十分之一的货值,还索要货物进宫的“门包”和脚钱。这些恶棍的身份真假莫辨,卖货的百姓常常空手而归,“名为宫市,而实夺之”。

韩愈记载了一个和卖炭翁差不多的事,有个农夫卖柴,碰到自称宫市使的宦官,只给了几尺绢,还索要“门包”,让他送柴入宫。农夫不愿意,向宦官告饶,宦官不接受,坚持要送柴进宫。倔强的农夫开始了抗争,“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于是矛盾激化,农夫殴打宦官,街吏把他抓了起来。最后惊动了德宗皇帝,皇帝下诏处理了这个败坏宫廷形象的宦官,还赏赐了农夫十匹绢。然而对百姓不断骚扰的宫市,并没有因此取消。

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忍气吞声任宦官宰割,和韩愈记载的农夫,忍无可忍奋起反抗。两个实例相比较,给人们提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当时的“街吏”身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巡警,居然照章办事拿人上奏,也算是给皇上出了个难题。

随着对“文明城市”的追求,为了城市的洁净、整齐,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究竟什么样的城市管理方式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