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现代,日常生活常用的礼节是握手。平常路遇熟人,随意的点一头也就可以了。但在某些特别的行业也会有特别的方式。如军人的军礼,学生的起立和老师的鞠躬等。
在一些戏剧和电影中,经常能看到古代的人行礼,不是三跪,就是九拜。这些繁多而且琐细的礼节,恐怕比我们现在有意识的去做运动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不过我们今天的人是忍受不了这种繁文缛节的。
作为“礼仪之邦”的大国,古人对行礼方式十分讲究。他们举行祭祀或相互见面时,都要行礼,行礼时长幼分明、尊卑有别。
古代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活礼节呢?这要从当时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说起。
我国汉代以前,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无论进食、议事,还是看书,都要坐在地上。下面铺一条席子,用芦苇、竹篾等编成。有客人来了,也是坐在席上。就连当时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这样“席地而坐”,只不过,所坐的东西好一些罢了。
所以,古代“坐”的姿势,同我们现在说的“坐”完全不一样。古人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坐在后脚跟上。这样的“坐”,实际就是我们现在的跪。酒席间,这样“坐”着向客人致谢时,往往还要伸直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如《鸿门宴》中,项羽赐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按照《周礼》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都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拜,就是行敬礼。《尚书·舜典传》载“稽首,首至地,臣事君之礼”。这个礼节必须屈膝跪地,两手支撑地上,缓缓叩头到地,并停留一段时间,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朝臣拜见君主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代,出家人举起手在胸前向人们行礼,也叫“稽首”。
汉代时,渐渐有了凳椅之类的生活用具,人们不用坐在地上了,原来的“跪坐”也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而且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广泛运用于官场,并逐渐扩展到了日常生活中。如大臣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直到辛亥革命胜利,几千年的君主制度被推翻,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不过,直到现在,这种礼节仍在我们民间的风俗中流传着,如在祭祀、祝寿这样特殊的日子里。
后来,礼节上又增加了作揖、鞠躬等形式。
作揖是古代通行的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施礼和答礼的礼数是一样的。行礼时身子略弯,双手合抱高举,自上而下延至胸前止。如《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俗话说的“八拜之交”中的“八拜”,通常是在极正式的场合对父母行的礼仪,比如婚礼上。一般的正规场合,对其他长辈一般都是四拜,如对岳父母,老师等。夫妻之间拜天地也是每人四拜。对其他平辈的一般都是两拜就可以了。
至于“八拜之交”的另一个版本,讲的是故事,并非礼仪。指的是管仲和鲍叔牙的管鲍之交;伯牙和子期的知音之交;廉颇相如的刎颈之交;角哀伯桃的舍命之交;陈重雷义的胶膝之交;元伯巨卿的鸡黍之交;孔融和祢衡的忘年之交;刘关张的生死之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