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下雨天,谁也不想被淋成“落汤鸡”,借助雨具就成了唯一的手段。很久很久以前,聪明的古人就已经发明了伞,当时被人们称之为“簦”。
就像黄帝的帽子被吹到地上滚起来,黄帝受到启发而发明了车轮子一样,伞的发明据说是受到了荷叶的启发。人们普遍认为是鲁班发明了伞,并且动机是为了爱情。当鲁班在工地干活的时候,他的媳妇儿云氏每天都给他送饭,结果常常被淋湿。疼爱媳妇儿的鲁班在路上建造了一些亭子,让媳妇儿避雨。不过万一雨下个不停怎么办?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
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这位中国的“发明大王”比着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世界上第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而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防止鲁班挨淋而发明的。也不用争了,鲁班夫妇俩人共同申请专利就行了,这伞的发明,是他们夫妻恩爱的产物,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爱的结晶。无独有偶,另外一个民间爱情故事,也和伞有关。白娘子在断桥遇到了许仙,刚好“天公作美”下起了雨,两人“同撑一把伞,共擎一片天”,演绎了一段人妖相恋的传奇。
鲁班发明了伞之后,没有忘记关照一下自己的老乡,同时代的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一把年纪了,还周游列国,碰上日晒雨淋是难免的,于是鲁班就给他乘坐的车制作了一种固定的伞,既美观又防风避雨。
伞诞生之后,不单单是一种雨具,还成为了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权势的象征,并且有着森严的等级。伞的用料、色彩、尺寸就像头上的乌纱,身上的朝服一样,也是区分官职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种标志。黄色“华盖伞”,是皇帝专用的,显示着统治者的威严,据说首先由战国时的秦穆公使用,一直延续到清代。古代的皇帝或高官出巡时场面气派,乘坐的轿子或车子都张着伞盖,美其名曰“庇荫百姓”,其实还是为了给自己遮阳、挡风、避雨。人们因此把这种伞称为“凉伞”、“罗伞”、“万民伞”,书面语又称“华盖”。伞因而象征着荣华富贵,成为一种吉祥物,所以东方民间婚礼迎娶中存在着打伞的习俗。
民间用的伞是纸伞,是东汉蔡伦发明纸后才出现的。伞主要采用黄纸作为原料,纸面上涂上桐油,于是伞就被称为“黄纸伞”。
唐代,油纸伞已经广泛在民间使用了。这一时期,出现了“书画油纸伞”,伞匠用宣纸做伞面,然后由书画家在伞面写字绘画,这样的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油纸伞传播到了日本、韩国、南洋等地。其中日本对油纸伞进行改进,发展成今天日本人仍在使用的“和伞”,和伞的特点是伞柄长,以红、白、紫色等颜色为主,色彩艳丽,非常漂亮,在日本的很多传统节日上都可以看到打着和伞、穿着和服的女子。
宋代纸伞的颜色很特别,以绿色为主,这就是“绿油伞”。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热闹的集市上,人们用的就是这种“绿油伞”。
到了元代,民间已经开始使用棉布,于是出现了用棉布制作的油布伞。元代以后,油纸伞、油布伞一直是我国民间主要的雨具工具。据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回国时,就带去了中国的油布伞,不过遗憾的是好像一开始在欧洲并没有流行开来。直到1747年,一个到中国旅行的英国人带了一把伞回到伦敦,下雨时打开了伞,竟然被人攻击为“不尊重上帝的意愿”,真是可笑之极。人在天面前还是应该低下头的,发现雨伞的好处的英国人终于不愿意挨淋了。于是,雨伞开始在欧洲盛行起来,并且经过改进发展成了现代意义的折叠伞。
如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伞只是用来遮阳避雨了。日本人就动起了脑筋,在伞柄上装上收音机,只要一打开伞,就可以听到优美的音乐,这便是名副其实的“雨中曲”了。浸淫在香水文化中的欧美人,则在嗅觉上做文章,在伞里放上了香料,伞一撑开,就会散出迷人、浓郁的芬芳,如果两个恋人在雨中打着这种伞,这是多么浪漫的一件事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