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到底一天几顿饭(古人的饮食规律)

到底一天几顿饭(古人的饮食规律)

时间:2023-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无论是东方西方,都养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这一文明习俗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先秦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普遍都是一日两餐。项羽意图早点让士兵吃饭,早点去攻击刘邦,反映出他急不可耐的心情。这表明了那个时代的饮食特点,古人生活水平低,因此晚餐一般只是把朝食剩下的热一热吃。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时代,一日两餐是最好的饮食习惯,保证了人们的生存需要。

今天无论是东方西方,都养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这一文明习俗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庄子写过“适莽苍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的语句,里面出现了“三餐”这个词,不过指的却不是“一日三餐”,而是吃几口饭的意思。

先秦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普遍都是一日两餐。当时人们的观念是“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餮而始”,意思是说,即便是圣人也是和百姓一样劳动和吃饭,一天的生活就开始于吃早饭。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时”,“食时”又名“早食”,是今天的七点到九点,古人吃朝食大概在上午九点左右。楚汉之争时,项羽听说刘邦打算独霸关中,于是大怒道:“旦日享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是一大早,相当于现在的三点到五点,这时本不该吃饭。项羽意图早点让士兵吃饭,早点去攻击刘邦,反映出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第二顿饭叫“哺食”,又叫“飧”。吃饭时间一般是申时,也就是下午四点左右,所以《说文》说:“哺,申时食也。”“飧”,《说文·新附》作“,食之余也”。这表明了那个时代的饮食特点,古人生活水平低,因此晚餐一般只是把朝食剩下的热一热吃。现在晋、冀、豫几省交界的山区还保留着这种每日两餐、晚餐吃剩饭而不另做的习惯,且多为稀饭。晋东南称之为“酸饭”,其实剩饭并不酸,“酸”即“”的音变。

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时代,一日两餐是最好的饮食习惯,保证了人们的生存需要。古人吃了早饭,便开始了一天的劳动,直到傍晚才吃第二顿饭,重复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孔子的弟子宰予大白天睡午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这是因为“昼寝”必在两餐之间,吃了睡,醒了又吃,不久日落又该就寝,这一天将什么也干不成了,看来宰予真是不上进,他只不过读书而已,比那些农夫岂不是轻松多了?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贫苦百姓都是坚持“一日两餐”的,而权贵们早就享受到了“一日三餐”的待遇。只有生产水平不断得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一日两餐”才会逐渐演变为“一日三餐”。

南宋的大诗人陆放翁有诗曰:“疾行逾白步,健饭每三餐。”这说明宋代人已经普遍吃上“一日三餐”了,完全可以挑战一下“小康”生活。而且大诗人还“疾行逾白步”,看来古人也认为饭后应该活动一下,正如民谚所云:“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确,在饱食之后散散步,有助于肠胃消化,对身体有好处。

不过,有一个佛教派别有着奇怪的戒律,每天只允许吃一餐,过了中午就不能吃饭了。据说是因为佛说了,过了中午所吃的饭不是自己分内的。宋朝大诗人黄庭坚信佛,早晨吃粥,中午吃饭,过了中午就不再吃饭了。

现代医学也认为,晚餐过饱容易造成消化不良,看来不吃晚餐还是有点儿道理的。现代的饮食口诀是:“早餐吃得好,午餐要吃饱,晚餐吃可少。”不过现在生活节奏快,很多人都不吃早餐,而是选择在晚上大吃大喝,或者吃过晚饭后还吃一次夜宵,这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应该改正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