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半夜在街上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更夫,算公务员吗(古代的更夫)

半夜在街上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更夫,算公务员吗(古代的更夫)

时间:2023-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打更”,又叫“出更”,是世界上一种古老的职业。打更的时候,一般两人一班。“小心火烛!”。打更的人被称为“更夫”,一般是职业的,由地方上的街坊、店家和地主等集资雇请。旧时的打更人大多都是由无家可归的孤苦老人所担任。他们上了年纪失去了劳动力,只能用打更的微薄收入,惨淡度日。如此说来,这个时候的“更夫”相当于巡警,可以算得上是“公务员”了。

“星斗无光月弗明,衣寒似水欲成冰,人人尽说困便困个冬至夜,偏是我手不停敲到五更。”这里的“手不停敲”,说的是古代更夫寒冬值夜敲梆的事。“打更”,又叫“出更”,是世界上一种古老的职业。

这种职业是为了报时而产生的。古人的时间观念一般和太阳有关,如“日上三竿”、“日落时分”等。到了夜晚,就只能另想办法,于是古代发明了一种漏壶计时器,以细沙或水漏出的多少来计算时间。不过,漏壶计时十分不方便,所以在民间很难普及。人们就在城镇的高楼、寺庙之内设置漏壶,由专人守夜观察,按时敲击钟鼓通报。古时,一夜分为五更,从晚七点到翌日五点,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更次。每到一更,值夜人就敲一次鼓,是谓“打更”。

打更的时候,一般两人一班。打更是分地区进行,按一定路线行进。哪一片归你管,你就在哪个地区打更巡逻。待更鼓过后,一人执锣,另一人执梆子,按一定的节奏敲着,穿街过巷彻夜巡行,且走且喊:“平安无事!”“小心火烛!”。除了向人们通报时辰外,他们另外负有“警惕烛火”、“提防偷盗”的保安职责。

打更的人被称为“更夫”,一般是职业的,由地方上的街坊、店家和地主等集资雇请。好一点的有月薪可以拿,惨的是没有月薪的那些更夫,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得到一些钱或米粮的打赏,不够吃的话就只能像乞丐一样乞讨了。这种职业地位差、收入少,普通人肯定是不想做的。

旧时的打更人大多都是由无家可归的孤苦老人所担任。他们上了年纪失去了劳动力,只能用打更的微薄收入,惨淡度日。住在乡公所或祠堂的一角就算是谢天谢地了,不然就只能栖身在破烂的庙宇里。晚上打更时,为了掌握准确的时间,他们不敢睡觉,而要时时守着滴漏或燃香。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们每天晚上都要为居民巡行守夜,责任艰巨,回报寒酸。尽管为人们付出了这么多,但古人有时也常拿打更的开涮,有句俗话叫“打更人睡觉——做事不当事”就是明证。还有句话叫“落手打三更”,意思是一更天打成了三更天,指搞错了。其实,打更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主要起驱鬼的作用,那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师才有资格来打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描述了打更驱鬼的习俗。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就享受过更夫在他住所周围巡逻打更驱除妖怪的待遇。

自汉代直到宋元时期,更夫、扫街的都是由市井里正、地保等城镇中最小的管理者出面雇佣、管理。到了明代,巡更多是由老弱病残的穷人充任。

不过遇到战乱等情况,地方政府就会格外重视巡更。居民们或许会抱怨他们很难睡个好觉,可在地方官员的眼中,睡梦被打破恰好可以提高人们的警惕性,可以防范敌人的偷袭、犯罪暴力和火灾。

北宋末年,方腊在江南发动起义,江南各地政府为了稳定局势,采取种种方法来加强防范。其中,平江府总甲带领全城平民轮流巡夜,就连府学中“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也一道参与。夜巡之法,在明代得到了颇为严厉的实行。明代乡村设有保夫,专门负责日常的夜巡,这种保夫也是按照保甲摊派的,“轮次传更守宿”。

到了清代,朝廷为了加强管理,便从治安缉盗方面强调巡更的作用,巡更的就成了官差。从此,巡更的也就多用身强体壮、手脚麻利之人,待遇也提高了一些。如此说来,这个时候的“更夫”相当于巡警,可以算得上是“公务员”了。不过他们的好日子也没有持续多久,民国时期,钟表普及了,更夫这一行也就逐渐被淘汰了,治安功能也被崭新的警察制度取而代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