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蓝星号飞船绕银河系飞行一周给人类的启示

蓝星号飞船绕银河系飞行一周给人类的启示

时间:2023-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控制舱中,来自蓝比斯星的科学家兰特和工程师兰杰正在向地球的宇航人员传授星际飞行的经验。这就形成了地球生态环境随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运行而变化的规律。依据这些规律便可画出地球版的银河系生态环境转捩图谱。唯一的解释是小行星与地球不期而遇的撞击引发了地球的生态灾难。

置身于蓝星号宇宙飞船的中央环形控制舱中看到的景象,宛如在环形电影院观看三维立体电影:圆环形的屏幕环绕一周,透明的屏幕像一湾深不可测的湖水,缀满了晶莹闪烁的星辰。飞船前进的方向,点点繁星像喇叭花一样呈放射状迎面扑来,紧接着又流星般地绕流到飞船的上下左右,划出了千丝万缕的收敛条纹,向后方缓缓流去。

超光速飞行

控制舱中,来自蓝比斯星的科学家兰特和工程师兰杰正在向地球的宇航人员传授星际飞行的经验。兰特向最年轻的宇航员小王说道:“你知道这屏幕的背景色彩为什么呈现多种颜色而显得五彩斑斓吗?这绝不是为了显得好看,不同的色彩代表了所在方向宇宙深空的射线强度以及对生命体的危害程度。绿色代表适于生命生长繁衍的最佳宇宙环境,我们的飞船正是挑选了这样一种平安之路来飞行的。”飞行正前方屏幕好似一大片绿色的天鹅绒,缀满了钻石般的星辰。当小王看到左侧屏幕上的其他色彩时,就急急忙忙地问道:“兰特叔叔,左前方的那一片紫色也很好看,我们可以飞到那儿去吗?”兰特回答道:“绝不可以,紫色代表衰变区位,在那样的地区,地球上的生命会处于极为严峻的境地,那里的气候和宇宙射线强度都不适合生命存在,大多数物种都在劫难逃。自古以来,你们地球已经经历了多次大的生命灭绝期,你们地球人类根据化石考古确定的第一次因强伽马射线引起的生命灭绝期发生在4.4亿年前奥陶纪末期,第二次灭绝期发生在距今3.65亿年的泥盆纪后期,这两次灭绝期均发生在紫色区域。”小王紧接着问道:“那更左边的黑色区域肯定就更不好了,对吗?”兰特答道:“是的,黑色比紫色更糟糕,黑色区域代表生命死绝区,超强的伽马射线,加上漫长寒冷的冰期气候,几乎完全不适合地球生命物种的生存。在2.378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地球上最严重的物种灭绝期,估计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命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都死亡了。第三次地球生命大灭绝在灭绝期刚开始的9万年间里就已完成。”

中国古代对星象的认识——二十八宿

宇宙中的绝大多数天体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沿着椭圆轨道运行的,而这个中心则处于椭圆焦点处。我们把太阳和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看成一个整体,称之为太阳系。太阳系处于银河边沿一条旋臂之中。在太阳的率领下,太阳系的星球在银河系中进行着椭圆轨道的周期性运转,每次周期的时间为2.88亿年。太阳系周边还有许多恒星系和恒星束群,太阳受到银河中心及周边恒星群的引力作用,形成了周而复始的运行轨道。在这个轨道的不同位置都有不同的宇宙射线强度,周围星群对太阳系的引力作用及宇宙太空暗能量对太阳系的斥力作用也随位置的差异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地球生态环境随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运行而变化的规律。依据这些规律便可画出地球版的银河系生态环境转捩图谱。

地球上的生命经历了多次大灭绝,无数物种被时间长河湮灭

地球版的银河系生态环境转捩图谱上共有绿、蓝、红、紫、黑五种颜色,按生态环境的好坏依次表示高峰区、平稳区、回升区、衰变区、毁灭区。依照这张图谱表明的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可以纠正人们现有的有关地球生命灭绝及银河系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些误区:

银河系生态临界图谱(地球版)

1.在转捩图谱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上各种生态区域的转变是突然发生的,形成长城垛口一样的方锯齿线。这种突变性的生态环境变化说明,最强的影响来自运行轨道的宇宙射线强度的变化,而不是椭圆轨道引起的距离银河系中心的远近所诱发的远银心点的冰期以及近银心点的热区。这种因距离远近而引发的生态环境变化曲线应是渐变的波浪形曲线而不会是突变的城墙垛口曲线。地球绕银心运行轨道的宇宙射线的强弱变化就像阳光冲破乌云遮挡一样是突然发生的。

2.冰期与热区的交替变化会引起气候的差异,一般认为地球处于冰川期时,平均气温要比两次冰川期之间的期间(简称为间冰期)偏低3~7℃,平均降水量也比间冰期偏多。这种变化会引起冰川、地球南北极冰原面积、海洋面积以及全球气候的剧烈变化,但不会引起生命物种的灭绝。事实上,冰期与热区的交替变化,也是绕银河系不同轨道位置时的不同的宇宙射线强度引起的。

3.太阳系绕银河一周的时间为2.88亿年,其中只有一次毁灭期,时间长度为1880万年。在毁灭区开始的最初几万年间,绝大多数物种就会灭绝。按照图谱标出的毁灭区开始时间可以精确推算出最近一次生命灭绝期应发生在距今2.378亿年前,而不是人们粗略估计的2.5亿年。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的海洋微生物的大灭绝,应发生于5.258亿年前更上一次循环周期的毁灭区前期,而不是依据地球化学测试粗略估计的5.5亿年前。

4.根据图谱可知,人们依据化石考古推测的其他几次灭绝区均不是发生在毁灭区。最典型的就是6500万年前的第五次灭绝期和1.85亿年前的第四次灭绝期,这两次灭绝期均发生在色彩为红色的生态环境尚可的回升区!唯一的解释是小行星与地球不期而遇的撞击引发了地球的生态灾难。小行星撞击地球后,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以及因撞击而形成的尘埃直上云霄,覆盖了整个地球,同时也诱发了火山爆发和气温短暂的大幅上升。酸雨、昏暗的天空、衰败的植物和随后到来的严寒的酷冬,俨然一幅地狱的景象。1.85亿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导致80%的爬行动物灭绝,6500万年前的撞击则使曾经称霸地球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家族销声匿迹。

小行星的撞击导致恐龙家族的彻底灭亡

5.图谱上的A点标出了2000年地球在银河系生态图谱的位置,B点则标出了2005年3月14日的位置,这一时区地球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一次转捩,虽然仍处于绿色的高峰区,但却跌入了较差的单一特征点区!这意味着地球在太阳的率领下进入了一个宇宙射线强度更大、温度更高的区域,在太阳系的边缘,太阳风受到外界银河系射线的碰撞产生激震并被压缩,迄今为止太阳系的边缘已经缩小了10亿公里!逐渐缩小的太阳风作用区域中,所有星球的温度都将升高,这是地球温升的主要原因,远远大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升温效应。太阳系各星球的温升也不尽相同,现在已经测出火星的升温比地球的升温大四倍,显而易见火星的温升和二氧化碳全无关联!当然,人类日益增多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对地球温度的上升也起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地球温度的升高将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的变化:南北极冰盖的融化,气候的剧烈变化,陆地面积的缩小,热带地区干旱的加剧,食品的日渐匮乏……此外,在强宇宙射线的照射下,有些生物(特别是病毒)开始发生变异或死亡,并进而诱发新的疾病和一些物种的灭绝。更有甚者,人类干预物种灭绝比自然速度快得多,加上不利的地球周边的宇宙射线环境,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正在进行的断言真是一点也不为过!图谱透露的这一信息是需要世人警惕的,单一特征点区的时间长度大约为300万年,这意味着气温、气候的变化将是长期的,今后的环境将会更加恶劣。地球人类必须应用自己的智慧适应变化了的生态环境!变异的病毒意味着变异的疾病,人类愚蠢的污染、破坏和杀戮正在加剧本不该在生态环境的绿色高峰区域发生的物种灭绝,保卫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搏斗已经开始变得更加严峻了!然而杞人忧天也是不必要的,2007年1月17日同样处于单一特征点区而技术上比我们先进的蓝星人类就利用变轨技术,启动了蓝星在银河系中脱离单一特征点区的变轨过程,并于2008年4月16日进入生态环境最好的高峰区。在未来久远的年代里,地球人类也终将掌握这种技术!

现代人类对自然环境肆无忌惮的破坏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问:“银河系的直径是10万光年,蓝比斯星距离地球也有4.5万光年,太阳系绕银河系旋转一周所走的路程少说也得有几十万光年,这银河系的生态图谱难道只根据化石考古就能定得出来吗?”——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蓝星科技畅想的系列文章本来就是神工鬼斧、巧夺天工,因为是地球人类未来的真实,我们当代人看起来难免就亦幻亦真、扑朔迷离。但是请不要忘记这些以科幻形式写出的内容,绝不仅仅是为了给孩子们增添幻想空间,它们同样也是为勇于探索的诚实的科学家写的,让他们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由具备了更先进文明的蓝比斯星人类绘制并于公元2003年5月26日交付我们的地球版银河系生态图谱,是留给千秋万代地球人类的子孙的,作者抱着谦卑的心情把它呈现给亲爱的读者,盼望人们更加珍惜我们的绿色家园——地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