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中旬,蓝星科学家兰特在绕地球飞行的空间站上考察了中国西藏地区上空出现的异常磁场状况后,又针对地球整体磁场与西藏地区磁场的关系进行了数值仿真试验。他获得的结论是:冰雪覆盖的青藏高原挺立于地球对流层中,堪称地球的南北极之外的第三极;西藏地区的磁场如果受到扰动,就会导致一系列的气象异变,甚至引发灾害性天气。事情不幸被他言中,1998年夏季肆虐我国东北和江南的大洪水至今令人难忘!
2008年1月中旬,蓝星驻守地球的太空站在测试了西藏地区地震后的磁场后指出:“2008年冬季肆虐中国中南部地区的特大严寒雪灾,以及华北地区的持续干旱和严寒,还有全球气象的异变,例如中东地区伊拉克、埃及等国罕见的大雪,乃至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暴雪、澳洲的洪水,究其根源都是西藏阿里地区在2008年1月发生的地震引发的地磁外泄的直接后果!”
这种论断猛然听来可能令人困惑和难以置信,但读者们不妨耐下心来先看看一些西藏地震与气象异变相关联的历史记载。1951年11月18日在西藏当雄地区曾发生过8.0级地震,紧接其后就开始了我国江南地区百年不遇的冻雨和雪灾天气,上海地区记录了几十年未有的同期严寒;1952年春节前全国大部地区普降大雪,雪深超过1m的地区比比皆是;再其后便是瑞雪带来的1952年的全国特大丰收!无独有偶,2008年伊始,西藏地区便地震连连:1月9日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发生6.9级地震, 16日同一地区又发生6.0级地震,18日那曲发生4.8级地震,23日改则县再次发生5.5级地震。地震引发了西藏的暖冬,1月16日据西藏自治区气象台高级工程师胡初阳介绍:上周西藏平均气温与历年同期相比,全区普遍偏高2~4℃,其中阿里地区和那曲地区偏高5℃以上。而我国江南的自1951年以来的最大雪灾也几乎同期开始!从历史记录可知,在夏至前后一个月左右的西藏大地震总是引发暴雨洪涝灾害,而冬至前后一个月左右的西藏地震则总是诱发暴雪冰冻灾害。自明清以来的西藏大地震和全国重大自然灾害记录也证实了这种关联关系。
青藏高原面积约2500000km2,其平均海拔高度4km,号称世界屋脊。西藏具有特殊的中、低纬度高原极地气候,它的地理地貌和高原自然物态的特殊性,使其发挥了影响全球气候和自然物态的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西藏高原的地磁特性,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其他高度在六七千米的山峰也比比皆是,这使得西藏地区成了最易释放地下电磁的区域,可以说,西藏与地球南极、北极并列构成了地球的第三极。西藏地区突发性地磁变化对大气磁场的扰动势必引起全球气候的重大变化。
为了说明这一点,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地球磁场和青藏高原的关系:磁力线总是从N极出发指向S极,地球的磁力线从北极出发指向南极,沿地表延伸的磁力线方向恰好和地球的经线吻合并和水平地表平行。在青藏高原地区如果因为地震引发地壳破裂、地磁外泄喷发,喷出的地磁就会和原有的平行于地表的磁力线相互作用,使原来平静的磁力线向上突起并进而形成横波震荡,震荡波快速地向西藏高原的周边地区扩散。这种磁力线的震荡图画和平静的水面上投入石子后的波动现象相类似。垂直喷发的地磁与平行地表的磁力线的撞击将立即产生微波共振磁能热效应,在爆发区形成一个强磁性高能带电粒子场,并在激发扩散的过程中向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和气态原子释能,形成多层次电离能量传导并对大气层进行迅速加热,所产生的热磁能,能够在相当大的作用空间以爆发能量波的形式扩散传播,使能量向扩散区边缘低能态区扩展。这种现象可称之为“大气透能效应”。
珠穆朗玛峰
大气透能效应的强度大小和地震的强度有关,西藏地区5级以上的地震泄漏的地磁可以到达电离层的最下层D层,6~7级可到达E层,8级以上的地震则可使地磁能到达F层乃至更高的散逸层。地磁能量在由下而上的穿透大气不同层次时引起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1.地磁穿透对流层时,由于该层的气体分子和气态原子的密度较高,爆发区受激后的带能粒子撞击周边低能态区的气体分子和气态原子,使之电离并再向外传递能量的过程中形成多层次的电离能量传递,形成一个热磁场能效应区。
2.地磁能量穿透平流层和中间层时,该层的臭氧分子在扩爆压力的作用下结构破坏,失去对来自太阳和宇宙空间紫外线的吸收功能而形成臭氧空洞,紫外线通量处于类真空状态。其结果是大气变得透明,紫外线加强,阳光也更加明亮。这种在地震中心形成并向周围扩散的阳光亮度增强现象就是所谓的“大气日光屏效应”。地震引起的臭氧层破坏的恢复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因而地震后的西藏会有几个月的晴朗天气和暖冬或酷夏。
3.地磁能量抵达电离层时,对电离层的等离子体能够瞬间产生极强的撞击,释放出大量的热磁能量并产生更多的高能态自由电子和等离子体,形成高密度的热磁、电磁反射层,向低层大气反射绝大多数的爆发热磁能。低层的对流层获得反射热磁能量后会进一步形成强磁性的高温高压大气团,并再次以爆发形式作电离传导扩散。对平流层和电离层的反复释能作用,将进一步强化大气日光屏效应,并在10~12h内使整个青藏高原的大气变异,导致中国境内及南亚次大陆出现灾害性天气。电离层中热磁能量的扩散除了向下反射之外,还会迅速地水平扩散,影响全球气象异变。
大气圈中温度、电子密度、化学组成按气温垂直分布分层——热分层
夏季的青藏高原由于太阳北移,西风带的影响逐渐减弱,来自东部太平洋和南部印度洋的海洋暖湿气流会在青藏高原上空形成强大的高温高压中心。而冬季的青藏高原阳光减弱,西风带南移,加之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冰雪面积大、辐射冷却快,在高原上空会形成一个低温高压中心区。青藏高原每年两次出现大气高压中心的时期,如果发生地震就会引发更为严重的气候灾害。
夏季,高原的高压大气团叠加上地震区因大气透能效应产生的高压热气团,将形成强压供热场,在10~12h内就会形成类温室效应,使雪线以上的积雪逐渐消融并释放出解冻冷空气,生成近地冷空气流,在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登陆的暖湿气流交汇后,在青藏高原的东侧、南侧形成冷暖交汇的灾害性降雨天气,再与高原融雪径流会合,就会形成多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而在高原北侧沉降的冷湿气流,在与来自中亚已经减弱的西风气流会合,会形成中等强度的冷空气流,沿秦岭、淮河一带阻止或削弱北上的太平洋暖湿气流,在江淮至沿海一带形成阴冷多雨天气,并迫使海洋暖湿气流沿黄海至日本海一线进入东北亚地区,与来自西伯利亚的西风寒流及蒙古高原北侧的西风交汇,在东北亚地区形成灾害性降雨天气,导致洪涝灾害。而在秦岭、淮海一线以北地区,由于太平洋暖湿气流被阻,北起内蒙古高原,西到中西亚,东至华北平原及沿海,则出现持续性的干旱天气,致使植被破坏、土地裸露沙化。
冬季,西藏如果发生地震,在大气透能效应产生的高温高压气团的作用下,会迫使高原辐射冷却过程终止,在地震后的48h之内影响高原大气,形成西藏的暖冬现象。暖冬一方面消融部分高原积雪,一方面又迫使溶雪过程释放出的冷湿气流沉降,与作用在高原南北两侧的西风急流交汇,在南侧与来自印度洋的湿暖气流交汇形成灾害性冻雨天气。北侧由于西风急流和蒙古高压带的作用,使得高原沉降冷湿气流在河西走廊一带抬升,与地震引起的青藏高原大气日光屏区边缘的暖高压大气交汇,在中亚、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及东北亚地区形成灾害性暴雪天气。向东扩散的高原冷湿气流则会在江南一带引起严寒暴雪。如果西风不强,向西扩散的西藏高原冷湿气流则会在中东一带形成罕见的大雪。2008年初西藏地震发生在海拔五千多米的阿里地区,地磁泄漏严重,造成高强度的大气透能效应和大气日光屏效应,高原冷湿气流主要沿东西两路扩散,引起了江南地区的大雪严寒和中东的暴雪。
地震诱发的大气日光屏现象一般会延续3个月之久,在高原东侧沉降的冷湿气流,在背风带与弱的海洋和大气余热气流交汇,形成背风带区域性强霜冻天气,会阻止第二年春季太平洋暖湿气流北上,在中国大陆华北地区形成长期的寒冷干旱天气,构成多元化气象灾害。
1998年夏季发生在中国长江、松花江流域的灾害性天气和特大洪涝灾害,除部分属于自然灾害因素外,更多的是由于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为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双方相互威慑,连续11次进行核爆炸试验。1998年5月11日和13日两天,印度进行了5次核试验,宣布自己已成为有核国家。随后巴基斯坦进行了5次对抗性核试验,也步入有核国家之列。这些试验虽不是针对中国的,但试验地点毗邻青藏高原,高密度核试验放出的大量核磁对青藏高原的大气磁场产生了磁扰动,导致大气透能效应发生,形成热磁能量爆发,并进而影响到中国大陆的气候,在长江和松花江流域形成灾害性降雨和径流洪涝,而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则出现严重的干旱天气,给我国造成了数千亿元的经济损失。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阿富汗战争之初,臭氧洞为美国空军的狂轰滥炸带来了一个半月高能见度的晴朗天气!
从太空俯瞰我们的家园,人类历史的长河在宇宙中只是短暂的一瞬
密切关注西藏的地震情报,严防西藏地区磁场异变,对增强国防、增加对我国异常气象的预报能力和预警时间,更好地防患于未然都是十分重要的。蓝星提示我们的有关西藏地磁对气象影响的思路,和国外主流气象学家根据海洋暖流引发厄尔尼诺现象、海洋冷流引发拉尼娜现象的气象理论相去甚远。这种观点给全球气象灾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