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人们往往不愿意承担风险

为什么人们往往不愿意承担风险

时间:2023-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什么面对期望收入相同的事件,人们往往愿意选择风险更小的那一个呢?人们往往会觉得,收入从100元增加到200元所带来的效用,要远远大于收入从800元增加到900元所带来的效用。因此,经济学中有这样一个定理: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风险规避者。事实上,风险规避者甚至有可能通过减少自己的收入来避免可能的风险。

张志强的博客“阅微堂”[1]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数学博客。他曾经在博客中写过,有两门课程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学习的,一是概率论,二是经济学,这两门课分别代表着两种生活中的思维方式。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概率论并不仅仅是一门关于概率的学问,它把世间发生的一切抽象为“事件”,把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机制抽象为一个个“随机过程”,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同样地,经济学也并不是一门关于经济的学问。利用经济学模型,我们可以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看似不合情理的决策。

假设现在有两份临时工作供你选择,它们的工作内容都完全相同,只是报酬方式不一样:工作一,有1/2的概率获得 500元,有1/2的概率获得 1500元;工作二,百分之百地稳拿 1000 元钱。虽然看上去两种选择的平均收入都一样,但是人们往往更愿意选择后一份工作,尽可能避免前一种工作的风险。为什么面对期望收入相同的事件,人们往往愿意选择风险更小的那一个呢?

关键的原因在于,收入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关心的是它能带给我们的好处,或者说它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满足感。在经济学中,我们用“效用”这个词来表示这种主观上对收益的评估结果。

这里,我们有一个重要的假设:收入的边际效用(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的额外效用)是递减的。换句话说,增加同样多的收入,低收入者主观上会感觉自己收益了很多,本来就是高收入的人则觉得这点儿收入算不了什么。人们往往会觉得,收入从100元增加到200元所带来的效用,要远远大于收入从800元增加到900元所带来的效用。因此,如果把个人收入和它给人带来的效用画成一条曲线的话,大致就如图1中的那条曲线。

图1

假如你获得了500元钱,你所得到的效用就用A点来表示;假如你获得了1500元,你所得到的效用就在B点。因此,工作一带给你的平均效用就用A和B的中点C来表示。但是,如果直接就给你1000元,你将会得到一个大于C的效用D。这表明,直接选择工作二所带来的效用要高于工作一带给你的平均效用,自然人们都会选择工作二了。

因此,经济学中有这样一个定理: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风险规避者。对于期望收入相同的两件事来说,他愿意去做风险更小的那一件。

事实上,风险规避者甚至有可能通过减少自己的收入来避免可能的风险。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工作二所提供的稳定收入值高于x元,风险规避者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工作二,即使它的收入低于工作一的平均收入。也就是说,一个风险规避者愿意花费1000-x元钱来避免他可能面对的风险。

图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