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习惯早养成
另一个 UCL 本科期间值得推崇的亮点是,老师早早地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学术习惯。从大二第一周开始,每周我们都要仔细阅读分析一篇论文,用自己的话总结这篇论文的内容,每周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小组讨论,点评这个论文的精彩和失误之处。
刚开始看的论文都是一些比较老的很经典的论文。知识的汲取从通过「背诵」浅显易懂的、专门解释给学生用的教材,转变成更为成熟的「直接从原始论文得到前沿信息」。虽然一听就很美好,对于学术也非常必要,但毫无疑问也是痛苦的过程。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晚痛不如早痛。对于神经科学这样日新月异的学科,直接从源头上来学习知识无疑是最有效率的。虽然很吃力,但是培养了我们阅读与时俱进的论文的能力。到了大三,老师建议我们每天起床后看一篇论文(呵呵)。
只有多读了,才能写得好。我们大三就要以 Nature 的格式写论文。其实这并不是件多难的事情,但至少学生明白了写作的格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格式;至于引用格式,大一就已经学过。我以为这是理工科本科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没想到后来在研究生时看到有些同学(有本科在英国读的,也有在国内很好的大学读的)居然连 reference 都不会写。
大二开始我开始去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和讲座。之前提到的 Queens Square,每周都有各种认知科学的讲座,讲者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和研究所,我都会去。一开始我完全听不懂,后来大三有一天恍然感觉自己已经跟得上节奏了,突然有种「我已经是科学家」了的错觉(其实还差得远呢)。虽然我无法完全吸收所有的讲座——到现在我也不能——但好处多多且显而易见。这里就不列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