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已成为海水养殖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之一。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水产养殖业增产的有效途径。对虾类经济价值很高,受利润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世界对虾渔业发展迅速(邓景耀,1998)。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自1997年4月开始进行中国对虾快速生长群体的选育研究,得到了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强的新品种,并经过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被命名为“黄海1号”。“黄海1号”的选育成功,为中国对虾养殖提供了重要的品种保障,建立的技术和获得的经验也为其他海水养殖动物的育种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技术(李健等,2005)。自中国对虾进行人工选育的研究工作开展以来,已分别从形态特征(李朝霞等,2006)、同工酶(李健等,2003)、分子标记如RAPD(何玉英等,2004)、SSR(张天时等,2005)和AFLP(李朝霞等,2006))方面对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为中国对虾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标记筛选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但对于其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尚未做系统的研究。
对虾防御系统由细胞防御和体液防御系统组成,以非特异性免疫为主。氨态氮是对虾生长环境中最常见的毒性物质,Chen等(1994、1992、1991)认为对虾在氨氮浓度不断升高的环境中,其抗病力逐渐下降,对病原体易感性提高,疾病易发生。氨分子具有相当高的脂溶性,能穿透细胞膜毒害组织;虾池中氨的积累会增加虾的蜕皮次数,减缓生长,增加耗氧量,影响对虾的氨排泄系统和渗透调节系统(聂月美等,2006)。
哈承旭等(2009)采用常规毒性实验生物学的方法,以野生群体为对照,对中国对虾“黄海1号”进行氯化铵梯度胁迫,计算其半致死浓度及安全浓度,并对72 h后血清中的溶菌酶(LSZ)及血清、肝胰腺和肌肉中的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及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变化进行了测定,以检测选育新品种“黄海1号”的抗逆能力,为育种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