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交组与杂交组四个实验组室外养殖阶段存活、产量的统计结果以及杂种优势率的计算结果见表28。可见,在一个养殖阶段结束150日龄收获时,自交组和杂交组的存活率有极显著差异(P , 0.01),杂交组比自交组的总体存活率杂交优势明显,总体杂种优势率为24.81%,杂交组F63组比与之对应的自交组F66组存活率高,但杂交组F36比与之对应的自交组F33没有杂交优势。自交组和杂交组的产量有极显著差异(P , 0.01),杂交组比自交组的总体产量杂交优势明显,总体杂种优势率为15.99%,杂交组F63组比与之对应的自交组F66组存活率高,但杂交组F36比与之对应的自交组F33没有杂交优势。
表28 各实验组生长阶段存活(%)、产量和杂种优势(%)的比较分析
实验初始80日龄时,四个实验组的5个生长指标间的差异都不显著(P . 0.05),在100日龄时,杂交组在生长性能的4个指标上都没有表现出杂交优势,自交组生长较好,在120日龄时,杂交组比自交组的杂交优势显现,在150日龄时,杂交组在生长性能的4个指标上都没有表现出杂交优势,自交组生长较好。通过比较80 日龄、100 日龄、120 日龄、150日龄时的杂交优势发现,杂交优势具有不平衡性,即测定同一日龄阶段,同一实验组在全甲宽、甲宽、甲长、体高、体重这几个不同性状上所表现出来的杂交优势大小上有很大差异;杂交优势具有不恒定性,表现在就同一性状而言,其在不同日龄,即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杂交优势也同样有差异,这种现象在三疣梭子蟹(高保全等,2008)、鱼类(Cruz et al,1997;Barttley et al,2001)、海胆(Echinoidea)(Rahman et al,2005)中均有发现。其中在生长的四个阶段,自交组形态性状4个指标全甲宽、甲宽、甲长和体高的比较一直为F33 . F66,杂交组比自交组的生长性状生长速度具有不同程度的总体杂交优势,对凡纳滨对虾(杨章武等,2012;林红军等,2010),海胆(Echinoidea)(Rahman et al,2005),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s)(郑怀平等,2004)的杂交研究也表明杂种生长速度明显比其双亲有一定的杂交优势。
150日龄收获时,自交组和杂交组的存活率有极显著差异,杂交组比自交组的总体存活率杂交优势明显,总体杂交优势率为24.81%,杂交组F63组比与之对应的自交组F66组存活率高,但杂交组F36比与之对应的自交组F33没有杂交优势。自交组和杂交组的产量有极显著差异(P , 0.01),杂交组比自交组的总体产量杂交优势明显,总体杂交优势率为15.99%,杂交组F63组比与之对应的自交组F66组存活率高,但杂交组F36比与之对应的自交组F33没有杂交优势。研究发现,无论是生长性状还是存活率,杂交使A家系获得的改良效果比B家系的好,同时多数差异显著,尤其在生长各个阶段十分明显,郑怀平等(2004)等对海湾扇贝的研究也发现同样的正反交结果不同现象,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A群体的杂合度得到更大的提高所致。许多研究表明,群体杂合度与其生长和适合度有正相关。也有研究(高保全等,2008)认为这种正反交结果不同的现象可能与母性效应、性别连锁、细胞质遗传和父本效应有关。
(作者:王好锋,刘萍,高保全,潘鲁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