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青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时间:2023-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二五”时期,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城市群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城市群之一。面对国内城市激烈的竞争,青岛“十三五”规划期需要按照新常态理念指导的战略部署,采取又好又快“速度模式”的发展方式。“十三五”规划期在构建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中国经济将发生全面而深刻的结构性调整与变革。

(一)青岛市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城市群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城市群之一。

2011 ~ 2013年全市生产总是年均增长10%,其中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8 006.6亿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符合青岛长远发展特点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取得长足发展,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2011年的4.6:47.6:47.8调整为2013年的4.4:45.5:50.1。

城市信息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全面履行政府职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服务创新,政务环境不断改善。各项改革日益深化,体制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各类要素市场建设不断加快,中介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社会保障系统逐步完善,惠及全体市民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多层次民生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2013年分别达到35 227元和15 731元,是2011年的1.23倍和1.27倍。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循环经济规模逐步壮大,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持续降低,节能减排成效显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实现新突破,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级科研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落户青岛。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新成就,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提升。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城市创新氛围逐步形成。

(二)青岛市“十二五”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十三五”规划期青岛需要为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圆满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做出城市最大的贡献;需要抓住建设国家级“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重大机遇,在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以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为重点,把改革贯穿始终,把推进建设成熟型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作为率先发展的总指向。从总指向出发,聚焦、聚神、聚力,以新思路、新气魄、新举措、新模式,保持定力、深处发力、挖掘潜力、借好外力,促使青岛更加充分地发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中国现代海上丝绸之路和陆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综合枢纽城市、世界海洋经济发展领军城市的巨大功能。

采取又好又快“速度模式”实现长期稳增长。2013年青岛市完成GDP 8 006.6亿元,同比增长10%,比全国7.7%的增长速度高了2.3个百分点,比山东省9.6%的增长速度高了0.4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与计划单列市的比较排序中,列广州15 123.0亿元、深圳14 309.8亿元、成都9 000.0亿元、武汉9 000.0亿元、杭州8 343.5亿元之后,位居第6名。面对国内城市激烈的竞争,青岛“十三五”规划期需要按照新常态理念指导的战略部署,采取又好又快“速度模式”的发展方式。根据青岛拥有的物质技术基础、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测算,只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高水平调度好经济运行,“十三五”规划期GDP可以保持年均9.2% ~ 11.7%的增长速度,调整的区间为2.5个百分点;在“十三五”规划期末实现GDP的目标指向是接近2万亿元。

提高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完善水平,深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不断补齐影响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及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发展未来产业的短板。“十三五”规划期在构建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中国经济将发生全面而深刻的结构性调整与变革。青岛建设成熟型国家经济中心城市,需要实现城市结构由工业主导型转向现代服务业主导型,由要素主导型转向创新主导型,由投资主导型转向消费主导型,坚决补齐结构性缺陷的短板。补齐影响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短板、补齐影响发展新兴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及现代形象产业的短板、补齐影响释放农业现代化动力的短板、补齐影响发展未来产业的短板。

“十三五”规划期,青岛要深入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把开放型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主体性经济形态,不断提高打造创新世界价值链水平,使城市拥有越来越多的细分化国际市场空间。一是以调整进出口结构为主,加快外贸进出口方式转型,加快提高进口商品比重,扩大转方式、调结构所需设备和技术进口;保持和开拓出口市场空间,既牢固拥有传统出口优势,又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数个城市商贸大市场,使城市成为世界性商品交易之地。二是以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为主,加快转变外贸经济发展方式,打造更加优质稳定、透明、公平的投资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宜商区域竞争力水平,使城市成为内外资踊跃投资之地。三是以打造人才之城为中心,实现服务贸易创新业态大发展,使城市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服务外包之地。四是以发展创意产业和紧随最新科技潮流为主,加快外经贸科技创新步伐,建立适应产业生产力发展的外经贸产品结构;使用创新工艺流程和特种技术,以实现产品环保化、功能化、复合化为主,加快城市制造技术升级。五是以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加快管理能级提升;推动城市由大宗商品国际交易向定价中心转型。六是以提高打造创新世界价值链水平为轴心,努力融入全球产业与贸易分工体系。全面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精心营造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条件和环境。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城市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智慧城市,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水平。“十三五”规划期,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科学技术都面临着重大突破,并促使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这样,以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投入主导推进经济增长必将让位于科技创新这一新引擎,科技创新成为主导推进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青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智能、绿色和可持续性为鲜明标志,主导推进经济增长,率先建成城市国家创新体系,使之集聚全球创新研发力、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原动力。青岛主要发展方向如下。一是以城市主体性创新功能区、“产学研”大平台、企业技术中心或“慧谷”为主体内容,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形成完整组合拳式的创新体系。二是抓住关键环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引进名校名院名所的步伐,建设越来越多的重点实验室。三是以原创成果、集成创新为主导,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不断提高城市集聚世界前沿学科与科技原创成果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成为国内外领军企业与领军人物生长与成长最佳空间的运行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城市科技高地与尖端领域规模发展水平。城市要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使产业与基础设施完整连接起来、生产与科技要素全部流动起来,各种市场统一起来,形成直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青岛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1.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矛盾

“十二五”以来,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宏观环境的迅速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多重压力,青岛市在经济、社会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经济运行困难重重。

增长结构的矛盾。青岛市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水平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推动,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不足。经济增长在产业上过分依赖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服务业比重仍然较低。二是要素结构失衡,经济增长依赖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青岛市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城市,能源消费量大幅上升,能源供给安全和应急能力薄弱,能源供需矛盾突出。三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近以来,全市节能减排工作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主要依靠技术改造、加强管理以及其他行政手段,而有效推进落后产能持续淘汰、达标企业持续减排的市场机制和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因此,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迫切需要科技去改变,大力发展蓝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使经济可持续地良性发展。

产业结构的矛盾。一是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增长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扩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自主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进一步加快。政府用于研发的经费增长过缓,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青岛市90%的企业没有研发投入,科技资源优势不能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产业化资金不足制约了高新技术的发展。三是产业集聚层次不高,关联效应不明显。青岛制造业大多处于制造业三阶段的OEM阶段,离ODM阶段、OBM阶段仍然有较大差距,存在工业经济规模偏小,产业配套能力差,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壮大发展先进制造业,用现代科技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城市功能的矛盾。一是老城区承载力已处于“超负荷”状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城区出现工业区和居民区混杂现象,环境污染加重,土地等资源要素紧缺,极大地制约了企业发展空间,严重影响城市服务功能提升。二是城市首位度不高、集聚能力相对弱、辐射作用不够强。三是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日益膨胀,居民的出行需求日益增大,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家庭对机动车的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城市道路建设速度相对缓慢,无法满足机动车增长的需要。四是腹地优势不突出,中心城市的极化、扩展效应不明显。

社会利益的矛盾。城乡协调发展有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缩小趋势,由2011年的3.13:1缩小为2013年的3.03: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偏低,经营规模普遍偏小,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收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迫切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公共服务的矛盾。一是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就医难、上学难等严重影响人们的幸福指数,社会保障体系无论是覆盖面还是保障水平,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农产品品质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威胁农村公共卫生安全。二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相关政策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规范转移支付、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2.青岛市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

(1)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各国对于战略新兴产业的竞争加剧。

科技发展和创新极大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同时也在重塑着国家的竞争格局。在科技创新不断加快的时代,高新技术已经成为参与全球化、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也已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只有高新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并达到领先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率先发展。

(2)科技创新环境不完善。

回顾历史,英国能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会主要取决于其自17世纪末期确立君主立宪制以后逐步形成了一套有利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20世纪以来,美国先后抓住电力革命、汽车产业革命的机遇,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与美国尊重科学、崇尚冒险和创新的企业家文化和制度环境密切相关。同期德国、日本也凭借对先进生产模式、管理流程、产业组织制度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抓住汽车产业革命、信息产业革命的机会,在新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获得一席之地。可见,对中国而言,新一轮产业革命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要进一步发挥科技人力资本储备丰富、部分行业产业规模世界领先、产业体系比较健全、国内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等优势,充分借鉴英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利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的经验,从改革科教制度、培育企业和企业家精神、营造多元灵活的投融资环境、政府集中力量攻关核心关键技术和拉动重大需求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积极迎接、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和挑战。

(3)市场机制不够完善。

有市场机制才是最有效的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是在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诞生的开放性经济模式。只有完善市场机制并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发挥市场调节的巨大作用,以及运用政府的辅助调节作用,有效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市场运行过程中需要的法律法规、相关制度条例、产权、专利、金融等配套制度并不完善,不利于技术的交易,不利于促进科技创新的活跃发展。

(4)低端制造业受到打击。

随着美国制造业回归、德国工业4.0以及欧洲对于制造业的重视,使得中国原本的制造业受到打击。原本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逐渐向具有高附加值的价值链两端延伸(主要指市场与研发),而将处于中间环节、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转移。这一分工的结果,使得自20世纪70年代起,发达经济体制造业普遍经历了趋势性萎缩。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总和的近40%,到2002年这一比例降至30%,2012年进一步跌落至17.4%。2010年,美国保持多年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地位被中国取代。而金融危机发生后,是发达国家对于制造业的重视越来越高,必定会将本国部分产业转移回本国,对我国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这也意味着国际分工在发生变化,新的国际分工体系正在形成。

(四)青岛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

1.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宇宙起源、物质结构、生命演化、意识本质等基本科学问题方面的新认知、新发现,将引发科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创新。大数据浪潮、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以及能源、材料、生物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将可能催生新产业,引发产业的革命性变革。海洋、空间、农业、人口、健康等领域的科技进步将拓展人类生存发展空间,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科技、国家科技和学院科技三足鼎立、协同发展,创新资源配置呈现出全球化竞争与加速流动的趋势。

抢占科技发展和产业创新的未来制高点,加快科技进步已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国内外竞争的关键因素。在这一背景下,发达国家垄断科技优势和高技术市场的态势仍将持续,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国际环境变化及全球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促进青岛经济的发展与科技进步。

在过去的500年,世界上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次科技革命都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使得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区域发生巨大发展。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带来更多重大的科技的变革,是前所未有的科学和技术的革新,将对整个世界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必定带来经济和科技的突飞猛进,青岛抓住机遇便能够再此次变革中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实现“跨越赶超”。

(2)低碳经济带来的机遇。

温室气体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极端气候变化,使低碳技术成为衡量国家绿色竞争力的关键。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提出,将使产业结构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使科技对传统产业进行调整、改造和提升责任更加重大。低碳经济的到来使青岛市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这即加大了青岛市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为青岛市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后危机时代可能促进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的出现,新一轮科技竞争将更加激烈,这既加大了与发达国家科技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也为青岛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3)促进青岛产业变革与升级、青岛新业态的产生和新的商业模式的持续变革。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带来了许多重大领域的变革,如生物科学、数字制造、大数据、物联网等,每个领域的新技术的产生,带来原有的产业的升级换代,技术进步为其提供强大动力。同时,新技术的产生创造出新的需求,也使得新的产业产生,从而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为之服务,而这些产业都是绿色低碳无污染的产业,从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为产业变革提供支持。例如,生物科学领域中的某种新能源的创造,会带来新能源产业的出现,使得一大批人力物力投入其中,形成大规模的产业;而同时新能源良好的发展,价格低廉,又吸引许多原来使用传统化石能源的企业,促进他们进行技术更新改造,使用既清洁又低廉的新能源,从而使得更多的产业的能耗下降、污染下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推进,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进程都在加快,新产业不断衍生,并由劳动密集型朝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先发国家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农业和工业的比例逐步降低,服务业,尤其是以创意产业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的比例越来越高。

(4)新科技革命使得全球的创新资源供青岛使用,促进青岛科技创新能力。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类打破原有的地域限制,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创新人才可以视频会议,投资的全球化也使得我们可以利用来往资金来支持科技项目的落地与开展,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的交流更加便捷,拥有更好的环境进行创新活动。

2.国内发展趋势对青岛市的机遇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和新一轮开放战略的实施,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基本稳定,这为青岛市加大重大项目投资、扩大居民消费、稳定外贸出口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也对青岛市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部署了新一轮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推进形成开发开放格局,这既为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对青岛市全面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形势对青岛市科技和经济社会带来机遇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点。

(1)国家对于技术创新的支持。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对于创新的扶持力度会越来越大。这必将对青岛市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必将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广阔的舞台。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指导,揭开了中国迎接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序幕。该规划明确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制订了产业发展路线图,提出了各领域发展的标志性目标、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与拓展市场应用等重大行动计划及主要措施。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国家财力支持。

(2)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对青岛具有深刻影响。

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014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西海岸新区,是我国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大局所在,是承载国家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发挥沿海开放优势、带动区域转型发展的战略需要。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得国家定位成为青岛发展的强大动力,为青岛科技创新、转型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培育以海洋新兴产业和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转型升级,可以推动青岛加大以海洋科技为主的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建设,在海洋科技创新上实现突破,增强创新驱动力。

(3)国家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

现阶段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继四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新一轮刺激经济的方案,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总体竞争能力。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科学技术推动及产业规划振兴的具体要求,未来将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显而易见,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科技将会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牵引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青岛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在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的领域内,已经具有一定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基础。顺应国内外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抓住国家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和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青岛市产业特色和优势,利用科技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会展、中介、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主导产业,为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这就为青岛市科技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3.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为山东在全国的走向提出了新的定位,以科学发展的视野谋划了发展的新思路,从战略高度为山东的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蓝色经济更加注重海陆统筹布局,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类海陆资源;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引领,提升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推进海洋产业高端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更加注重海洋生态文明,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永续发展;更加注重强化“海洋国土”意识,培育海洋特色文化,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青岛作为内地海洋科技力量最集中、具备深厚临海产业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明显的海洋科研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具有730千米海岸线,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油气矿产和海洋能源,拥有中国最早的海洋科研机构黄海所和中科院海洋所,4 000吨级现代化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拥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为山东经济龙头的青岛市,海洋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内涵,应当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率先实现产业发展的新突破。青岛为发展蓝色经济提出了“优化提升一产,发展壮大二产,突破发展三产”的具体要求和构筑“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总体布局的思路,起草完成了《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2009 ~ 2015)》框架,提出了“以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建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为保障,以科技进步和人才队伍为支撑,以‘一湾两翼’为载体,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统筹海陆发展,推进科学集约用海,不断提高蓝色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加快推进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做出更大贡献”的总体思路,提出把青岛建设成中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到2020年,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蓝色经济强市。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战略部署,重点打造高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三大高端产业基地,高端产业规模进一步集聚壮大,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努力使青岛的产业结构重心从低端向高端提升,提高企业质量、标准、品牌水平,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集团进行产业链整合,从单纯的生产型向产学研、产供销一体化方向延伸,大幅度提高产业集群和产业配套能力。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岛承担主力军的作用。“两区”的建设,将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极,将成为青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突破口。同时也只有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城市核心竞争力,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将进一步地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特别是将进一步地提升科技对海洋产业的支撑作用,对青岛科技创新跨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科学技术将发挥用武之地。

4.西海岸新区“建设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契机

在国家批复的西海岸新区中建设“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青岛市可以依托全市的海洋科技研发优势和新区的企业集成创新基础,以海洋应用技术研发和海洋科技集成创新为重点,以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发挥政府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和市场优化配置资源要素的作用,在重大和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上实现突破,成为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

(1)实现重大和关键技术研发及集成创新的突破,在海洋科技研发上发挥领航作用。

依托国家海洋方面的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承接蓝色硅谷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的孵化,在深海资源探测、海洋监测、远洋考察、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海洋能利用等领域进行研发,实现重大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使重点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依托新区海洋研发机构和船舶海工企业,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矿产开发五大领域进行集成创新,重点突破20项核心技术,并实现成果的实际应用。

(2)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和应用技术创新平台,在海洋应用技术推广上发挥领航作用。

构建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创新合作体系,建设技术转移平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架起校企合作的桥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应用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建设海洋药物、海洋涂料、海洋监测设备、海洋腐蚀防护等国家级、省部级研发平台,引进海工装备制造、海水利用、海洋能利用等工程技术研发平台,打造国家海洋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新型显示、海洋工程等领域培育20个左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企业以企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与高校、研究院所合作,建立海洋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合作攻关项目,重点突破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矿产开发五大领域20项核心技术。

(3)实施科技成果和企业孵化工程,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上发挥领航作用。

吸引科研机构和高校在新区建设石油化工、高分子材料、软件与服务外包、仪器仪表等专业孵化器。扶持山东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家大学科技园青岛分园。推进生态智慧城等千万平方米孵化器建设,重点孵化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新材料等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建设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完善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信息服务网络。实施“蓝色小巨人”成长计划,加快孵化科技型海洋小微企业,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海洋科技型骨干企业。

(4)积极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在带动企业转型发展上发挥领航作用。

围绕西海岸新区产业体系和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加强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以此为依托与省内外、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开展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通过政策措施和各类科技资源支持,发展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并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以重点领域的优势企业为核心,联合相关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船舶海工、港口物流、汽车及零部件、家电电子、机械装备五大高端产业集群。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及新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重点,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做好对高新技术企业政策辅导,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5.以新信息技术革命为依托建设智慧城市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它所带来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建设智慧城市,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通过建设智慧城市,及时传递、整合、交流、使用城市经济、文化、公共资源、管理服务、市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各类信息,提高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全面感知和利用信息能力,从而能够极大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能力,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协同发展战略,赋予信息技术新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地位。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消费、提升信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的重要载体,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国家住建部随即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2013年,青岛市被国家住建部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青岛市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在建设智慧城市上大胆实践,把智慧城市建设既作为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途径,又作为促进信息消费、带动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