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人类为着应用的方便,给予生物许多名字。有的时候,一物多名;有的时候,一名多物。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物种的名字也在变化。《史记伯夷列传》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这个“薇”,现在叫作大巢菜。人们食用的甘薯,又名番薯、山芋、地瓜、红苕、线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等。所以,在物种的研究之中,给其一个通用的名字,是十分必要的。这个通用的名字,就是所谓的学名。也就是按照“双名法”来给物种一个全世界通用的名字。双名法选择拉丁文作为物种定名的文字,主要是考虑到以下两个因素。首先,拉丁文除了梵蒂冈之外,世上少有人在现实生活中加以使用。也就是说,它基本上是一种“死”了的语言。“死”的意义在此就是不会变化,不会产生歧义。否则,同样一个单词的意思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就不适合用来作物种的名字。其次,拉丁语在古罗马地区曾经广为使用,现代人,尤其是西方的知识分子对其还是很熟悉的,大家都能接受。
双名法就是用两个拉丁词来命名一个物种。Oryza sativa L.为水稻的学名。在这里,Oryza的意思是稻属,为属名,是个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sativa的意思是栽培的,为种加词,是个形容词,表示这个物种在该属里面的特征。两个拉丁词都要求斜体。L.则为定名人,这里是Linna的缩写。Oryza sativa L.var.Glutinosa Matsum是糯稻的学名,其中,var.是英文缩写变种的意思,而Glutinosa Matsum则是糯稻这个变种的定名人。山茶花的拉丁学名是Camellia japonica,同样,在这里,Camellia是属名,表示山茶属;japonica是种加词,表示日本的。这说明山茶花当初被欧洲人定名的时候,其模式标本来自日本。这和公元7世纪后山茶通过日本传往欧洲有关。如果在这个拉丁学名中将种加词“japonica”换成“sinensis(中国的)”,即为另外一种重要的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如今,正规的植物园和动物园等所在地,对其展览的各种物种都清楚地标明了其拉丁学名,以供参观者观摩。
对于中国人来说,掌握一点拉丁文知识也不是一件难的事情,因为我们的汉语拼音就是模仿拉丁语而非模仿英语,如汉语拼音中a的发音,与拉丁语中a的发音是一样的。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也有一些拉丁语的元素存在,如Sina,是拉丁文,为中国的意思;Sinopec的Sino,也是拉丁文,即中国的意思;亚细亚,是拉丁文Asia的音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