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对我们来说已并不陌生,在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随时随刻都在与各种各样的信息打交道,都在不断地接收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在当今社会,人类与信息的关系和人与空气的关系一样重要。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已经成为人们现在使用率极高的词汇之一。信息究竟是什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信息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地变化。
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术语被提出和使用,可追溯到1928年R.V.Hartly在《信息传输》一文中的描述。他认为:信息是指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而关于信息,就有多种定义。
1948年,C.E.Shannon博士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中,给出信息的数学定义,认为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是肯定性的确认;确定性的增加),并提出信息量的概念和信息熵的计算方法,从而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
控制论的创始人Norbert Wiener教授,1948年在其专著《控制论——动物和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问题》中,阐述信息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内容的名称”;“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信息是物质、能量、信息及其属性的标识。Wiener认为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支柱。世界由物质构成,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动力,而信息是人类了解自然和社会的依据。
1956年,英国学者Ashby提出“信息是集合的变异度”。认为信息的本性在于事物本身具有变异度。1975年,意大利学者G.Longo在《信息论:心得趋势与未决问题》指出:信息是反映事物构成、关系和差别的东西,他包含在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在事物的本身。
现代信息论的创始人Shannon把信息定义为“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他认为信息是关于环境事实的可通信的知识。信息是通过各种形式,包括数据、代码、图形、报表、指令等反应出来的。
中国学者钟义信在《信息科学原理》一书重新将信息定义为:“事物运动的状态以及它的状态改变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这里的“事物”不仅包括外部世界的客观物质,也包括精神世界的主观现象;“运动”是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运动、思维运动和社会运动;“运动状态”是事物运动在空间上展示的形状和态势。
从哲学的角度说,信息是事物运动的存在或表达形式,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实际上包括了一切物质运动的表征。传播学研究的信息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它是人的精神创造物。
只要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存在,就有信息发生。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早就存在于客观世界,只不过人们首先认识了物质,然后认识了能量,最后才认识了信息。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方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这个概念下,一切反应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