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界人们更多的讨论数字图书馆建设问题,而且图书馆信息化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还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在这里为什么还要“重提”图书馆信息化,而不用更加流行的数字图书馆的提法呢?我们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更加突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
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将眼光仅仅局限在图书馆界,很容易将数字图书馆建设看成是图书馆业的自身发展的需要。认为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数字图书馆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是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而只从收藏文献的形式,服务手段的改变等几方面来看待数字图书馆建设。而实际上图书馆信息化一方面是社会信息化的组成部分同是也为社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提供信息资源的保障。其意义早已超出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范围,甚至维系国家命运。因为从社会信息化的角度来说,数字资源将成为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之一,是各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正是从这个角度,美国人提出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并把它叫作国家级战略。在美国人的理解里,不建设数字图书馆,就会亡国。随着世界信息产业的不对称发展,出现了某些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利用对信息资源及其相关产业的垄断地位,对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信息技术控制、信息资源渗透和信息产品倾销的倾向。这些国家被形象地称为"信息宗主国"。相应的,也就出现了被动地接受别国的信息、受发达国家的信息控制、没有防范信息霸权能力的“信息殖民地”国家。如果我们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落后,将面临“文化殖民主义”的侵略。而这些都需要从社会信息化的角度才能认识得到。
2.丰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内容
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从信息化概念析出的信息化内容,具体包括8个方面,即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设备及装备、信息产业及集团、信息网络及信息应用系统、社会信息需求程度及利用水平、信息化人才、信息政策法规及标准等。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因此这也是图书馆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如果我们将眼光仅仅局限在数字图书馆这一图书馆自身的发展领域就很可能就看不到一些问题。
比如,社会信息化强调的是整个社会的信息需求与利用水平,针对此有学者提出了图书馆信息化表征着图书馆组成结构和功能结构框架重心由以物理性空间为主向以信息或知识性空间为主转移。就组织结构而言,要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独立分散型向联合网络型转变,由事业型向事业/产业型或产业型转变。简言之,要由“大而全”“小而全”向网络化“大图书馆”(Grand Library)转变,传统图书馆将转变成“大图书馆”的“图书馆单元”。就功能结构而言,要由单功能服务型向多功能经营服务型转变,由以提供传统文本信息为主向以提供超文本信息或“大文献”(Vasf Document)为主转变,由保藏和一般性传递信息型向保藏和一般传递信息与开发并举型转变,由面向小范围读者群向面向全社会“大读者”(Big Reader)转变,由狭隘的定向服务向全向“大服务”(Broad Services)转变。“大图书馆”向“大读者”提供“大服务”应该是图书馆信息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特征。而从近年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来看似乎更像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图书馆,很多的数字化资源并没有如图书馆信息化的初衷那样向“大读者”提供“大服务”。因此需要我们从信息化的角度重新认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真正实现“大服务”的理想。
3.借鉴其他行业信息化的经验来建设数字图书馆
社会信息化包括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图书馆信息化只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目前企业、政府等部门在信息化的实践中都进行了很多的尝试。虽然各行业的特点不同,毕竟也还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可以供相互之间借鉴。比如都需要技术平台的支持,因此都涉及与IT业的关系问题等等。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ERP选型时提出“让厂商做真正的系统演示”,主要是指ERP厂商在向客户介绍自己的产品时,通常都由专业人员事先制作若干漂亮而花哨的幻灯片,业务人员或售前支持人员就使用这些向客户进行介绍和推广,而这里存在着陷阱。为了不掉入厂商精心设计的陷阱,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求软件提供商进行软件演示,“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在目前ERP厂商林立的市场中,如何选择一个真正的ERP产品、一个值得信赖的长期合作伙伴,需要企业认真思考。而这同时也是图书馆在信息化系统选型中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否则将会为不必要的转换付出巨额成本。此外,企业信息化的循序渐进之路,对人才“短板”问题的解决方案等等都可供图书馆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加以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