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是一个长期在近地空间轨道飞行、有人驻守的科研及观测设施,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欧洲航天局的各种舱体先后升空相互对接形成。从2000年首批宇航员入驻至今,216名宇航员在这里居住生活过。太空生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睡觉姿势无限制。
54岁的美国退休宇航员勒罗伊·乔清楚记得他进入空间站的第一感受:“我的内耳认为我在翻跟头,但我的眼睛在却告诉我是直立的。两个系统向大脑同时发送相互矛盾的信号,导致恶心难受。”这种因失重导致的“太空病”,没有药物治疗。宇航员只能忍受,让身体逐渐适应。
在太空失重状态下睡觉,是件听起来好玩的事。宇航员可以在居住舱内找一个角落,躺着、坐着、站着、甚至倒立着睡。但在宇航员麦克·霍普金斯看来,太空睡眠的最大挑战,在于没有放松感。“在地面,我躺到床上,会立刻觉得放松,双腿如释重负。但在太空,你永远不会有这种感觉。”为此,一些宇航员会把自己绑缚在墙上,寻找“躺下”的感觉。霍普金斯说,双臂放不放进睡袋,也是一种困扰。如果把胳膊留在睡袋外,他们会因为失重与躯体“脱离”并来回摆动,让入睡的宇航员看起来像跳舞。
(2)每天健身是任务。
研究人员发现,在没有重力牵引的条件下,人体骨质会迅速流失。地球上老年女性的骨质流失速度为每年1%,而宇航员在太空中的骨质流失速度为每个月1%,由于任何动作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完成,宇航员的肌肉力量、血量、精力和耐力都会逐渐减退,最终导致肌肉衰弱。
唯一的解决之道是进行大量高强度的锻炼,健身因此成为空间站宇航员每天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空间站内有三件特制的健身器械:脚踏车、跑步机和举重器,用它们锻炼的感受和在地面上时大不相同。以跑步机为例,宇航员必须用弹力绳把自己“栓”在空间站的地板上,以此给肩部和臀部增加负重感,才能达到跑步锻炼的效果。
国际空间站一小时可绕地球运行2.8万km,平均92分钟绕地球一圈。这意味着,驻站宇航员每一个半小时就能看一次日出。因此,空间站的一天不能根据日出日落来计算,而是根据地球上的格林尼治时间开始和结束。
空间站里的一些工作充满挑战、引人入胜,比如与地面科学家共同完成某项研究活实验;一些则单调乏味,比如给空间站的垃圾编号、打扫卫生间、清洁空气过滤器等。
一名宇航员在日记中描述了自己某些天的工作任务——换灯泡。“为了换一只灯泡,我必须先戴上防护镜,手边准备一台微型吸尘器,以防灯泡万一破裂。但事实上,灯泡都封在塑料套里,即使破碎,玻璃片也不会溢出。此外,在换完灯泡开灯之前,我还得给换完的灯泡拍一张照片。为什么这么做?我完全不知道,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就这么规定的。”
(3)尿液循环变饮水。
货运飞船会定期向国际空间站运输物资补给,宇航员们每隔几个月能吃上一次新鲜的水果蔬菜。美国女宇航员桑德拉·玛格努斯说:“做一道菜要花好几个小时。在重力的情况下,你只需要把废料直接扔进垃圾桶。一旦没了重力,你就得想办法解决(如何固定)垃圾的问题。我的办法是把垃圾都小心塞入一截管道内,即便如此,依然非常耗时。”
空间站内没有保鲜食物的冰箱,但有一套水循环系统,可把尿液净化为饮用水,进而实现液体的循环利用。宇航员星期一早上喝下的橙汁,星期四早上就能重新变回一杯可饮用的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