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目前,硕士生阶段的课程学习方式与大学本科阶段没有实质上的差别,主要是跟着教师的课堂讲授去听讲、记笔记、复习、做习题、考试、拿学分。学习的过程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填鸭式与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矛盾在任课教师身上。鉴于硕士生阶段的课程学习主要着眼于本门学科知识的“宽广”与“系统”上,修大量学分(32学分以上)是必要的。对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们都比较习惯,而且系统讲授,由浅入深,提纲挈领,使学生花较少的时间就能较快地进入这一领域,基础比较扎实,其优点是明显的。全盘否定这种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或片面地一概斥之为填鸭式是不明智的。恐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模式仍会保存下去。这种模式需要改进之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授课教师应该在讲授方法上有所改进,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到了博士生阶段,这种“讲听”模式有了一些改变。有些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很简略,留出时间与研究生讨论,以启发学生思考,但课堂讨论很难开展起来。如何使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由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学习,锻炼自学能力,仍是一个问题。传统的中国文化是重师承甚于重独创。学习总是老师领着,学生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找路。“老师领进门,修行在自身”。了解学科的发展,选择研究方向,进入课题研究等,都要依靠自己。因此,要特别重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全面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首先是自学能力。这是作为一个学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知识,解疑去惑,都得依靠自己,而不是别人。大学生与研究生在学习上的明显差异之一,就在自学能力上。我想,我们能否在主要的学位课的学习上,在准备论文的阶段上,进行一些尝试或变革。下面就我自己的体会,提出一些意见:
首先,关于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选择一两门课程,按以下方式进行:
(1)概略地讲,仅提供一个深入学习的思路,主要让学生自己学习。
(2)考查学习笔记,了解学生的学习深入程度。
(3)指定书目,要求对某些书或某本书,或某本书的章节,写评议性摘要,或进行综述。
(4)作业控制,通过作业强使学生思考。作业不单是习题或问题,主要让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其次,关于自学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可要求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做以下工作:
(1)做专题文献卡片,撰写论文摘要或文章的重点和疑点。
目前上网查阅文献并不困难,但一些学生把查阅的文献复印下来,或下载下来,就算这篇文章归其所有了。可是,文献占有了并不等于了解了或者掌握了。研究生阅读文献时必须养成边读边记边写的习惯,反复刺激大脑皮层,以加深自己的记忆和理解,也便于复习。
(2)精读经典著作或优秀专著。
鼓励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在学习阶段精读一两部经典著作、优秀专著、教材或经典论文,在此基础上,泛读其他著作,促使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打下较为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一般来说,对于青年研究生,可以找一本系统性强的优秀教材,作为入门书,打一个基础,然后再读艰深的著作。专著往往是块硬骨头,很难“啃”动,不要见难而退,要下决心越过去。
(3)作主题讲演。
在博士生学习阶段,要安排博士生作一两次主题讲演。选题既可以由导师帮助确定,也可以由博士生自选。这样,博士生不得不去查阅大量文献,去了解前人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和局限性,去考察这一主题的发展变化以及当前进展。要做好这样一次讲演,需要做长时间的准备,但这是一次非常好的、非常值得的锻炼。讲演一般在团队内或在专题讨论课(seminar)上进行,可起到交流作用。讲演的题目应选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工作,最好不要与自己的开题报告的题目重复。在讲演结束后,应展开讨论,讲演者回答与会者提出的问题。指导教师除审阅报告外(报告要按照科技学术论文的格式写作,并附上所收集的有关文献),还要对讲演进行考评。
由以上3项,指导教师可以看出这一研究生的努力程度、学业基础、研究才能以及思想品德等,可在中期筛选的考核中提出继续培养与否的意见。10余年来,我在主持光电学院博士生学位课“现代光学进展”讲座的考核时就采用主题讲演的形式,效果比较好。
在这里,顺便谈一下专题讨论课(seminar)。应该指出,专题讨论课在国外的教育中是很受重视的。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讨论的是超前的课题,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二是捕获思想火花;三是交流本领域的最新信息和其他领域的发展动态;四是主讲人与听众之间的直接交流,有助于开阔思路,激发想象力。
再次,关于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可以从阅读科学论文开始。
例如,在读一篇科学论文时,要思考以下问题:
(1)论文的创意是什么?论文的原创性东西有哪些?它与前人的差异是什么?论文观点是什么?就这些问题,应能整理出自己的思路,列出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或反对这一观点的证据和材料。
(2)能否用自己的劳动证明该论文的推导或结论是否正确?证明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和锻炼方式,同时要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途径。即使完全是重复劳动,也是有收获的,因为你弄清了论文的思路,学到了一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怀着质疑的态度。如果尚无结论或难下结论,则要心存悬念,锲而不舍地探索,或许会有所发现。即使论文已有结论或定论,除非是自己证明的,或者自己信服的,也可心存怀疑。总之,要敢于质疑和验证,也许能修正前人的结论或另有建树。
(3)能否说说自己与论文不相同的观点,哪怕是一个疑问也好,通过质疑培养自己的批判能力。
(4)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要培养自己的耐心。完全读懂前人的文章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大多数科学论文发表时省略了推导的过程,往往在说明前提下只给出一个得到的结论。重要的是,在困难面前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毅力大概是科学家最需要的品质。希望记住:有时感到“山重水尽疑无路”,但用心思考,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指导教师在学生批判现有的解释或者定义他们自己的问题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建构的过程,探寻相关的知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方法,以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总起来说,在研究生阶段,特别是博士生阶段,通过“概略地听,大量地读,用心地记,系统地讲,实际地做,细心地写”,使研究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到新的层次;学习的难度和深度都提高了,并且由于主要靠自己的钻研,故自学能力也提高了。这里,听、读、记实质上是知识的内化——吸收与消化,而讲、做、写是知识的外化——应用与创造。通过知识的内化和外化,使博士生真正成为掌握或占有知识的学人。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博士生真正地如学位条例上所说的,“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以及“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指导博士生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总的感觉是,实现起来并不容易,但只要这位博士生是自觉的,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以上所说的都是可以做到的。我衷心希望和广大老师们一起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