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1949年的迈阿密南海滩说起。乔•伍德兰德是一位颇有抱负的工程师,当时27岁。他决心发明一种自动的超市结账系统。手工计算价格太慢,而且费用较高,经常出错。下面的故事最好还是让伍德兰德自己来讲吧。
伍德兰德精力充沛,他五短身材,说话时带着威严的男中音声调,听上去像拉里•金(美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又像布鲁克林的出租车司机。“我拿了一把沙滩椅去沙滩,坐了下来。我在想究竟怎么办?我只是自己在想我需要什么?我需要的第一个东西是一种代码。我知道的唯一代码就是莫尔斯电码。这是我年轻时在童子军学的。我在想(伍德兰德开始唱起来了):嘀嘀嘀,嗒嗒嗒,嘀嘀嘀。记得这是什么吗?这是SOS(紧急呼救)信号。嘀嘀嘀就是字母S。我把四根手指插入沙子里,也不知为什么又把手指拔了出来。我就看呀,自己弄出了四条沟。我就想,哇!我可以用线条的形式来编码。我可以用宽窄不同的线条呀!对吧?条形码就是这样发明的,就在那个时候在那个地方发明的。就是这样!”
到了1952年,伍德兰德和一位合伙人为他们的方法申报了专利。但是,正如伍德兰德现在所说,“我是比那项技术要超前的人。”当时,还没有价格较为低廉而日后在条形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激光和电脑。因此,尽管伍德兰德加盟IBM,希望该公司能够生产他的发明,但他却发现自己的创意无人问津,最后他把这项专利卖给了另一家公司。
到了70年代早期,超市利润逐渐减少,劳动成本上升,明显需要这种工具。但是,自动结算系统的运转,需要超市和包装品公司就标准条形码问题达成一致,从而将条形解译为价格。如果各家商店使用不兼容的条码,将会出现混乱。因此,超市和消费品公司的代表开会解决这一问题。在考虑了各种建议后,委员会选择了通用产品代码(UPC),这种条码是IBM在伍德兰德创意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条形码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条形码可以标出商品的生产国、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生产日期、图书分类号、邮件起止地点、类别、日期等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图书管理、邮电管理、银行系统等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条形码是由宽度不同、反射率不同的条和空,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码制)编制成的,用以表达一组数字或字母符号信息的图形标识符。即条形码是一组粗细不同,按照一定的规则安排间距的平行线条图形。常见的条形码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简称条)和白条(简称空)组成的。
知识链接
商品条码的结构
标准版商品条码:EAN-13,其结构如下:
结构一:X13X12X11X10X9X8X7X6X5X4X3X2X1,其中:X13……X7表示厂商识别代码;X6……X2表示商品项目代码;X1表示校验码。
结构二:X13X12X11X10X9X8X7X6X5X4X3X2X1。其中:X13……X6表示厂商识别代码;X5……X2表示商品项目代码;X1校验码。当X13X12X11为690、691时,其代码结构同结构一;当X13X12X11为692时,其代码结构同结构二。
缩短版商品条码由8位数字组成,其结构如下:
X8X7X6X5X4X3X2X1;其中:X8X7X6:其含义同标准版商品条码的X13X12X11;X5X4X3X2表示商品项目代码,由EAN编码组织统一分配。在我国,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统一分配;X1:校验码。计算时,需在缩短版商品条码代码前加5个“0”,然后按标准版商品条码校验码的计算方法计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