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丹麦伟大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波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德国科学家正在研制原子弹,并企图用于战争。
不久,波尔前往美国,将这一信息告诉了著名科学家费米和司济拉德,建议美国立即研制这一新型武器。3月17日,费米前往华盛顿游说,但美国政府没有采纳他的建议。7月,一些流落美国的科学家一致认为必须直接说服白宫首脑。为此,司济拉德等前往普林斯顿大学,说服已在美定居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请他写信劝告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
8月2日,爱因斯坦给总统写了一封信。罗斯福总统在仔细研究之后,随即下令成立原子能研究委员会。开始,由于经费缺乏,进程十分缓慢。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珍珠港的耻辱,使美国上下,尤其是国会和总统知道了事态的严重性,因此,集中力量研究原子弹。从1942年8月13日起,在纽约以东的曼哈顿地区建立了一个研究机构,并把原子弹的研制计划命名为“曼哈顿工程”,列为国家“绝密”项目。
图65 原子弹爆炸图
1942年12月2日,在芝加哥大学斯塔格运动场的看台下面,由费米领导建成了历史上的第一座铀—石墨反应堆。由于这个装置很大,又为了保密,故把它叫“堆”,并沿用至今。当天下午3时36分,裂变反应开始,链式反应持续28分钟。从这个实验堆中,制造出了0.5克钚。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人工控制的核反应,为原子弹的制成提供了可靠基础。经过不断的试验、研究,1945年7月,终于制出了三枚原子弹,并在新墨西哥州阿拉默果尔多空军基地的沙漠进行了一次试验。7月16日,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开始起爆。爆炸的巨响在160公里以外都可听到,高大的蘑菇云上升到10668米高空。
面对这个强大的爆炸,参与试验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恐惧。试验成功后,美国迫不及待地将之用于实际战争。那个时候,德国已宣布投降,日本却仍作困兽斗。为了迫使日军早日投降,减少美军伤亡,同时威慑苏联,美国决定在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弹。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日本天皇不得不宣布无条件投降。可见,原子弹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巨大威力。
知识链接
原子弹之父
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墨
罗伯特•奥本海墨(1904-1967年):是著名的犹太裔美国物理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作为“原子弹之父”已被载入史册;同时,他在原子能的控制与利用方面所从事的广泛的政治活动也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1904年4月22日生于纽约,1925年在哈佛大学毕业后,曾到英国剑桥大学和德国格廷根大学深造。1927年在格廷根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及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讲授物理学,同时进行原子及原子核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并开始从天然铀中分离铀-235和确定生产原子弹所需铀的临界质量数。1942年8月,研制原子弹的组织工作交给了美国军队,称“曼哈顿计划”。奥本海默被任命建立一个实验室并担任主任。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建立了实验室,集中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1945年夏制成了第一批原子弹。
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年):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印度原子弹之父——拉吉•拉马纳
拉马纳享誉世界是因为他于1974年5月18日秘密领导一个科学家小组,成功进行了印度第一次核试爆而名闻于世。拉马纳毕业于马德拉斯大学,曾在英国从事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回到印度后先后任印度国家科学院院长,国防部科学顾问,印度国防研发中心主任,印度核能源部部长,第30届国际原子能会议总干事,国防部长,议会成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