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科技的巨大成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三十多年前挂起的科学的云帆,经过乘风破浪,终于驶入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海洋。
〇是啊!当代中国的各项成就举世瞩目。就说科学技术吧。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快科技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全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与此同时,拥有了一批在农业、工业领域具有“锁钥”功能的自主知识产权,催生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崛起,造就了一批拥有自主知名品牌的优秀企业,有效支撑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缓解了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加快了产业优化升级,维护了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显著增强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2]
三十多年来,从科学研究理念到科技工作地位、从科技体制机制到科研环境条件、从科研布局到科技实力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
●太令人振奋了!您能具体说说吗?
〇具体地讲,形成了较完整的研发体系,建立了较完备的学科领域,造就了一支质与量俱佳的专业技术队伍;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进展迅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超导托卡马克聚变实验装置、国家
图1-9 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大学首批博士名录及学位证书
农作物基因资源工程等奠定了我国基础科学进步的基础;三峡工程、载人航天工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青藏铁路、高速铁路建设等获得重大成功,数控机床、核电、集成电路等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水平和自主化率稳步提高,高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明显进步;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以科技进步法为核心的科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3]
●真是花开满园,美不胜收啊。不过,我还是感觉有些笼统,您能举例再展开说说吗?
〇是啊,要将三十多年而且又是中华5 000年里最辉煌的三十多年的科技成就“一网打尽”,谈何容易?
图1-10 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大学的首批博士与校领导合影
就说农业科技吧,它对农业进步的贡献率已经超过35%,水稻、棉花、大豆、玉米和小麦等农作物品种更换了几次,复种指数和造林成活率提高了一或两成。中国不仅掌握了转基因的几乎全套技术,而且有能力进行某些动植物基因组的研究,特别是水稻杂交育种和水稻基因组织。袁隆平(1930~ )院士杂交水稻的成功推广,每年的增产足以养活几千万人口,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国家!他目前正在进行中的超级杂交水稻育种计划,相信将会更有效地缓解亘古以来就困扰人类的“吃”的问题。新世纪伊始,我国超级杂交稻基因组全序列工作框架图及数据库、世界上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精确图以及水稻4号染色体基因组的精确测序等工作相继展开,将会进一步揭开水稻以至小麦、玉米等“五谷”的秘密,从而使“民以食为天”的谚语永远地成为历史。[4]
图1-11 中国科技大学1984届研究生与领导和科学家合影
●真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〇是啊,正像郭老在《科学的春天》讲话的期望:
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科学工作者同志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嫦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通过科学,今天大都变成了现实。“当代神农”袁隆平也是充满梦想与激情的科学家,他还有一个梦: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这话猛听起来颇有诗人的浪漫,但细一品味,竟有“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豪气。
〇丝毫不差!祝愿袁院士的梦想成真,把世界领入一个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新时代。
●太神奇、太美妙了!
〇是啊。如果说杂交水稻缓解了人体自身的“能源”危机,那么,以核电、正负电子对撞机、重离子加速器、超导核聚变等为里程碑的中国物质科学及其技术,正在“勘探”未来的能源。
●在我的记忆中,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中国称雄于世的科技成果,是吗?
图1-12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〇可以这么说。1988年10月16日凌晨5点56分,也就是太阳还有30分钟就从东方升起的时刻,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这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这项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最大的科研工程,是小平同志在1984年10月7日奠基破土动工的。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Tsung-Dao Lee,1926~ )博士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是国际高能物理界的一件大事。仅用4年就完成如此复杂的高技术工程,且一次对撞成功,如此高速、高效在国际上是不多的。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竣工和投入使用,使中国高能加速器技术一步跨越三四年,直接进入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八大高能加速器中心之一。
●真了不起!但这与探索新能源有什么关系呢?
〇关系太大了。
从远古直到仅仅一百多年前,数百万至少数十万年的人类文明史,其实不外乎是火被应用的历史。从西侯度、北京猿人,到农业与陶、青铜与铁、冷兵器之光,直到200年前由西方发动的工业革命,本质上也是火——蒸汽动力的驱动。还有,后来热力学定律与科学观(能量守恒与转化,熵与新的世界观),质能关系式与原子能(人类对宇宙之火的利用)……可见,火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之深远!
火之后是电。近代电学,是基于对雷电、摩擦起电的研究。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1540~1603)与磁,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与电,直到近二百年前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与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将电与磁联系起来,才初步揭开了电的神秘面纱,也才迎来了电力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电学引领了人类思想的革命:光与电磁波,电磁理论与相对论,光电效应与基本粒子,电的本质(电的传播与场,电子是什么——丁肇中的“点粒子”,电子显微镜)……四种力的统一与新的科技革命:一种力,六种轻子,六种夸克,什么是无限可分?
电的本质,借用老子的话,可说是“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正如老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孔阴阳的经典话语:“‘电’这玩意,到底是股油?还是股气?就是闹不清。不过,人家既敢承当这事,我看一定能闹成。这伙年轻人,我算是服了!”
图1-13 世界最大的对撞机:欧洲强子对撞机
●电,倒使我想起“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两句唐诗来。是否,“电”这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客人,一旦完全现身于人类理性的殿堂,也就是我们初窥未来能源堂奥之时?
〇是的。人类对电的利用和进一步认识,正是解开未来“电力”之源的一把金钥匙。
现在我们发电的能量来源,除了核能、地热之外,几乎都来自太阳,如煤电、油电、风电和水电等,无一例外。能源危机,出路何在?核电、地电、风电和水电等之外,未来的出路还在于人类对自然包括对电的认识。
将来如果能够把四种力即现在差一个的引力统一起来,电子作为一种基本粒子参与其中(或者电子也不再“基本”而有更小的结构);以及欧洲在2008年中国第24个教师节那天“开撞”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利用正反物质的湮灭作用(宇宙初期为何未能湮灭,正是在于10维时空有6维卷曲而成现在的4维)……人类就可以利用宇宙大爆炸——“混沌初开”那匪夷所思的巨大能源来“发电”、“发光”——诸如类星体之谜,又何愁能源危机呢?
图1-14 遥远而神秘的类星体
●原来,这就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以及近年“开撞”的欧洲强子对撞机的现实理论价值及其未来应用意义!
〇也许,人类期望已久的“未来”能源就将从这些对撞机的复杂管道中被探索出来呢。
图1-15 地下100米、环形隧道27公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太让人激动、太让人神往了!
〇是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把古老的幻想融入科学,将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嫦娥”探月工程,还有升空上天的“神舟”,迈开了中国人出征太空的豪迈步伐,这些都是当代中国科技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何以能如此说呢?
〇“月照高楼一曲歌”。皎洁的明月,古往今来激起人们多少美丽的遐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无数关于月亮的遐思中,“嫦娥奔月”恐怕是我们民族最久远也最动人的一例。而这一古老的愿望,终于在改革开放后开始付诸实施了。
●在我的印象里,早在1970年升空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不是就已经开始了我们民族伟大的“飞天梦”了吗?
〇问题就在这里了。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将第一颗中国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这的确是中华民族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它与我国自行研制开发成功的原子弹和氢弹,被誉为“两弹一星”,是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巨大象征。
这年冬天,周恩来(字翔宇,1898~1976)在听取秦山核电站工程汇报的中央专委会议上说:
人类如果把地球上的东西用得差不多要搬家了。月亮还能再活吗?那
是个死东西了。我们人类是唯一的吗?也许别的星球上有人已经搞了共产主义。人类也可能搬家,搬到别的星球去。
立志飞向别的星球,并向那里的“人”学习打造共产主义新天地的先进经验,是当时中国领导人鲲鹏展翅般的豪情和冲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中,是否已经有点超越当今科学上“时空隧道”理论的思想火花了?
1970年7月14日,毛泽东(字润之,1893~1976)圈阅了中国发展载人飞船报告。之后,选拔航天员的工作秘密地开展了起来,并从沈阳、北京、南京和广州等四军区的一千多名歼击机飞行员中初选出了80多名,最后留下了20名,他们是杨利伟之前的中国首批待训航天员。
然而,让人扼腕不已的是,这20名航天员却最终未能圆了我们民族数千年的“飞天梦”。
●怎么?!
〇原因很简单!正是“屋漏偏遭连夜雨”,本已薄弱的中国经济,这时又遭到“文革”的冲击,怎能支撑起如此庞大的飞天工程。当时仅300公斤重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难以承载体积庞大的飞船。那个动乱的年代,使“曙光一号”永久地尘封在我们民族沉痛的记忆当中。至今,那两张2米多长、1米见宽的飞船图纸,还保存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档案室里。——1975年3月,国防科工委宣布飞船工程下马,航天员各回原单位。
●这,已经不是20名航天员个人的遗憾了,而是我们民族长久难以挥去的梦魇!
〇是啊。如果不是改革开放,这种遗憾和梦魇恐怕会继续“放大”,而成为我们民族永久的痛了。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从“神舟”到“嫦娥”,中国人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意气风发地在太空行走、九天揽月。相信,登上火星、飞出太阳系进而“饮马”银河的日子不会太过久远,至少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痴人说梦”了。因为,我们与世界一起,已经迈出了“飞天”的第一步!
而这一切,不能不归功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这一“制天命而用之”的利器!
●“山中方七日,世间数千年”,主要指什么意思?
〇这句话其本意是指时间流逝之快,事物变化之大,可谓沧海桑田。我们用“山中方七日”暗指我国在文革动乱时期的十年,被孤立于世界之外,科技发展缓慢。而对比当时的世界科技则是发展迅猛,当我们结束十年动乱后,开眼看世界,真是“山中方七日,世间数千年”啊!
【注释】
[1]《万钢在第十一届科博会开幕式暨主题报告会上的讲话》,2008年5月20日。
[2]《万钢在第十一届科博会开幕式暨主题报告会上的讲话》,2008年5月20日。
[3]《胡锦涛在2008年7月24日的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4]路甬祥:《中国科学技术进展》(中国科学院),2003年11月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