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的表面特征变化很大,木星表面的大红斑可称得上是最显著最持久也最为人所熟悉的特征。木星的大红斑位于南纬23°处,东西长4万千米,南北宽l.3万千米。它位于赤道南侧、长达2万多千米、宽约l.l万千米的一个红色卵形区域。探测器发现,大红斑是一团激烈上升的气流,呈深褐色。这个彩色的气旋以逆时针方向转动。大红斑的核里位于大红斑中心部分的小颗粒,其大小约几百公里。这个核在周围的反时针漩涡运动中维持不动。大红斑的寿命很长,可维持几百年或更长久。
从l7世纪中期,人们就开始对它进行时断时续的观测。从l879年以后,人们就对它进行了连续的记录,并发现它在l879—l882年,l893—l894年,l903—l907年,l9l l—l9l4年,l9l9—l920年,l926—l927年,特别是在l936—l937年,l96l—l968年,以及l973—l974年这些年代中,变得十分显眼和色彩艳丽。在其他时间,显得暗淡,只略微带红,有时只有红斑的轮廓。那为什么这个斑是红色呢?它又是什么结构?如何能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对于这些问题,尚有待我们进行研究。
根据科学家雷蒙·哈依德的理论,大红斑是木星上某种像山的有永久特征所造成的大气扰动。但是“先驱者”发现木星表面是流体,完全排除木星外层具有固态结构表面的可能性,因此上面的理论自然就不成立了。“旅行者l号”发回的照片使人们更清晰地看到,大红斑宛如一个以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巨大漩涡,其浩瀚宽阔足以容纳好几个地球。从照片上还可以分辨出一些环状结构。经仔细研究后,科学家们认为,在木星表面有着厚厚的云层,大红斑就是一个耸立于高空、嵌在云层中的强大旋风或者是由一团激烈上升的气流所形成的。大红斑的偏南处,有3个白色卵形结构,它们首次出现于l938年。
木星
在l972年,地面观测发现木星的北半球上出现一个小红斑,l8个月以后“先驱者l0号”到达木星时,发现其形状和大小几乎同大红斑相似。再过一年,“先驱者l l号”经过木星时,这个红斑竟然消失了。由此可见,那个红斑只存在了两年。木星上的斑状结构一般持续几个月或几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作逆时针旋转。气流从中心缓慢地涌出,然后在边缘沉降,遂形成椭圆形状。它们就像地球上的风暴一般,但规模要比地球上的风景大得多,持续的时间也很长。
木星云色彩斑斓说明了木星的大气中有着十分活跃的化学反应。在探测器拍摄的照片上,可以看到木星大气明暗交错的云带图形。从南极区到北极区依稀可辨l7个云区或云带。它们的颜色、亮度均不相同,也许是氨晶体所组成;褐色云带的云层要深些,温度稍高,因而大气向下流动;蓝色部分则显然是顶端云层中的宽洞,只有通过这些空隙,才能看到晴朗的天空。蓝云的温度最高,红云的温度最低。由此判断,大红斑是一个很冷的结构。如按平衡状态而言,所有的云彩都应该是白色的,只有化学平衡被破坏后,才会出现不同的颜色。那么,在木星上,到底是什么破坏化学平衡呢?科学家们推测,可能是荷电粒子、高能光子、闪电,或是沿垂直方向穿过不同温度区域的快速物质运动造成的。
人们一直对大红斑中的橙红色十分不解。有人认为这种颜色的大红斑是升气流形成的云中放电的现象。对此,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位名叫波南贝罗麦的博士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一只长颈瓶中放上木星大气中存在的一些气体,如甲烷、氨、氢等,对这些气体施加电火花作用,结果发现原先无色的气体变成云状物,一种淡红色的物质沉淀在瓶壁上。这个实验为人们解开大红班颜色之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很多天文学家认为磷化物就可以说明大红斑的颜色。自从卡西尼发现大红斑以来,到今天已有300多年了,有人猜测,木星又密又厚的大气,可能是大红斑持续了这么长时间的缘由。
因为木星上的大红斑与其他卵形结构的长寿主要包括两个问题:这些斑状结构必须是稳定的,不然它们只能存在几天;还有另一个是能源问题,一个稳定涡流如果没有能源维持,很快就会下沉。木星大红斑时速可达400千米,而地球上的龙卷风最高时速连它的3/4都达不到,而且持续时间与木星大红斑大小都比地球龙卷风长和大。至于为什么,至今依然没能解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