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蝙蝠飞行原理和雷达工作原理

蝙蝠飞行原理和雷达工作原理

时间:2023-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家把蝙蝠的这种探测目标的方法叫“回声定位术”。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在证实电磁波的存在时,发现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金属物会被反射回来,就如同蝙蝠的“回声定位术”一样。这实质上就是雷达的工作原理。后来,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受蝙蝠的“回声定位术”的启发,才发明了监测飞机的雷达。当然,雷达发射的不是声波,而是无线电波。雷达的发明,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抵御飞机的进攻上创造了许多战争奇迹。

蝙蝠是自然界中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它长得有点像老鼠,但是同鼠不是一家。它会飞行,可又不是鸟。它是一种会飞的小兽。蝙蝠是胎生的,是吃母奶长大的,而鸟是卵生的。蝙蝠也有四肢,但是它的前后肢中间长着一层薄薄的翼膜,前肢的拇指上长有短爪,与薄膜是分开的,这种翼膜就是它飞行的翅膀,与鸟的翅膀有着本质区别。那么,蝙蝠与雷达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蝙蝠是一种夜间出来活动的动物,在古老的岩石洞里,在古寺的断墙残壁间,都能发现它的行踪。夏季一到,当夜幕悄悄来临之际,成群结队的蝙蝠就会从岩洞、林间,乱哄哄地飞出,忽上忽下,时左时右,一会儿急,一会儿缓……看上去,它们的飞行是那么无序,可是,即使漆黑如墨,蝙蝠仍然敏捷自如地捕捉夜间飞行的昆虫,绝不会到处乱撞……那么,是蝙蝠的眼睛特别好吗?不,它根本就没有视力,像个瞎子。经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要是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它还是能够在茂密的树林里穿越,不会碰伤一根毫毛;要是蒙上它的耳朵,蝙蝠就会黔驴技穷到处乱撞,像一只没头苍蝇……

原来,蝙蝠在飞行时,在喉咙里产生了每秒钟振动两万次以上的超声波,通过口或鼻孔向外发射;超声波遇到食物或障碍物,立即形成反射的回波,蝙蝠那对宽大的耳朵便能够非常灵敏地接收这些回波信号。蝙蝠正是靠这反射回来的信号来判定目标是食物还是障碍物,以及物体的大小、距离等,从而确定是捕获,还是躲避。

科学家把蝙蝠的这种探测目标的方法叫“回声定位术”。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在证实电磁波的存在时,发现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金属物会被反射回来,就如同蝙蝠的“回声定位术”一样。这实质上就是雷达的工作原理。可惜的是,他没有继续深入地研究下去。后来,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受蝙蝠的“回声定位术”的启发,才发明了监测飞机的雷达。当然,雷达发射的不是声波,而是无线电波。雷达的发明,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抵御飞机的进攻上创造了许多战争奇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