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领域,时常会用到“归谬法”。归谬法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以退为进、引入荒谬”的反驳方法。所谓“以退为进”,是指这种方法通过假定对方的论点是真的这一手段,来达到反驳对方论点的目的;所谓“引入荒谬”,是指这种方法可以从对方的论点中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一种荒谬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的论点。
归谬法指的是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用假设的说法暂定为它是真的,然后按照对方的逻辑,逐步去推出一个假的或者自相矛盾的命题。
按照从被反驳判断引申、推导出的“后件”的虚假或荒谬的表现来看,归谬法不外乎以下两种形式:
(1)从被反驳判断引申出的是一个违背生活常识、违反已知真理或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判断。其推理的基本形式为:如果p,则q;非q,所以非p。
(2)从被反驳判断引申出的是一对自相矛盾的判断。其推理的形式是:如果p,则“q并且非q”、非“q并且非q”,所以非p。
有人认为,归谬法还有这样一种形式,即“从被反驳的判断引申出与其自身相矛盾的判断”,并指出这个引申出的判断是“显然荒谬的”,“通过否定这种显然荒谬的判断从而达到否定被反驳判断的目的”。其实,这是说不通的:如果被反驳判断与从其引申出的判断之间具有矛盾关系的话,那么否定了引出的判断岂不是正好肯定了被反驳判断吗?
归谬法可以用来交际。
比起直接驳斥的方法,归谬法的最大好处就是幽默感强,容易被别人所接受。我国从古至今的一些典籍和传言中,保留了大量在交谈中运用归谬法的生动事例。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在谈话中运用归谬法的一些技巧。
晏子(即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有一次,他到楚国去出使,楚王在朝堂之上接见了晏子。这时,楚王的部下押着一个人从堂下经过,楚王叫住了部下,问押的是何人,他犯了什么罪。部下回答说押的是齐国人,他犯的是盗窃罪。楚王于是回头问晏子:你们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窃吗?晏子明知这是一场精心导演的闹剧,那被押的是不是齐国人都很难说,至于说他犯盗窃罪更是无中生有。但是,如果直接揭穿这闹剧,楚王的脸上就不好看。于是他对楚王说:“我听说有一种东西,它生长在淮河以南被叫作橘,吃起来香甜可口;生长在淮河以北被叫作枳,吃起来又酸又涩。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它们生长的环境有大不同。现在齐国人在齐国不会盗窃,到了楚国就变得会盗窃,是不是楚国的环境使人变得会盗窃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这个齐国人即使会盗窃,也是被你们楚国的不良社会风气给带坏的。楚王显然明白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于是只好自我解嘲说:“晏先生真是好口才,我在你面前自讨没趣了。”这与其说是晏子的口才折服了楚王,倒不如说是归谬法帮了他的大忙。
在秦始皇时期,有一个12岁就被拜为上卿的少年,名叫甘罗。相传在他七八岁的时候,有一天看见他那在当朝为官的外公,回家后长吁短叹,闷闷不乐,于是就向外公打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皇上听信谗言,给甘罗的外公出了个难题:找一枚公鸡下的蛋。甘罗听了后说:“这事情好解决,我替你去办。”第二天,甘罗叫外公在家休息,他穿着外公宽大的官服上朝去了,皇上及大臣看到他这身打扮,既感到好笑又觉得好奇。于是问甘罗:“你外公不来上朝,他到哪里去了?”甘罗不紧不慢地说:“外公生小孩子了。”皇上听了大笑着说:“小家伙骗人也不讲点技术含量,男人会生小孩子吗?”甘罗马上接上去说:“既然男人不会生小孩子,那么公鸡又怎么会下蛋呢?”皇上被反驳得哑口无言,只好收回成命。就这样,甘罗运用归谬法,在与皇上及大臣的交谈中占了上风。
在论辩中,归谬法是一种有效的反驳手段。然而,另有一种诡辩法与此十分相似,常常被狡辩者用以诘难正确观点。从表面上看,这真假归谬法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应用对方观点类推,得出一个显然是错误的结论,从而达到否定对方观点的目的。从实质上看,它们是有区别的:真归谬法类推正确,所推及的事物确实与对方观点所针对的事物同属一类;假归谬法类推错误,所推及的事物其实不属于对方观点所针对的事物范畴。可以说,假归谬法假就假在“归”字上,其类推出的结果是错误的,这不是由于对方观点存在问题,而是由于在“归”的环节中偷换了类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