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拉加峡谷
尼亚加拉瀑布的形成在于其不寻常的地质构造。在尼亚加拉峡谷中,岩石层是接近水平的,每千米仅下降3.6~4.2米。岩石的顶层由坚硬的大理石构成,下面则是易被水力侵蚀的松软的地质层。激流之所以能够从瀑布顶部的悬崖边缘笔直地飞泻而下,正是由松软地层上的那层坚硬的大理石地质层所起的作用。更新世时期,巨大的大陆冰川后撤,大理石层暴露出来,被从伊利湖流来的洪流淹没,形成了如今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通过推算冰川后撤的速度,尼亚加拉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则有可能是在2.5万年前形成的。
尼亚加拉瀑布地处加拿大和美国交界的尼亚加拉河中段,号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与南美的伊瓜苏瀑布及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合称世界三大瀑布。她以自己宏伟的气势、丰沛而浩瀚的水汽,震撼了无数游人。从伊利湖滚滚而来的尼亚加拉河水流经此地,突然垂直跌落50多米,巨大的水流以银河倾倒之势冲下断崖,声及数里之外,场面震人心魄,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大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也直译作拉格科或尼加拉瓜瀑布,“尼亚加拉”在印第安语中意为“雷神之水”,印第安人觉得瀑布的轰鸣是雷神说话的声音。他们在实际见到瀑布之前,就听到酷似持续不断打雷的声音,故他们把它称为“Onguiaahra”(后称Niagara),意即“巨大的水雷”。
尼亚加拉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及由它冲出来的尼亚加拉峡谷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地质条件,瀑布的常年冲蚀,致使石灰岩崖壁不断坍塌,使得尼亚加拉瀑布逐步向上游方向后退。据1842年—1927年观测记录,平均每年后退1.02米。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美、加两国政府耗费巨资采取了控制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使瀑布后退速度控制在每年不足3厘米。
尼亚拉加瀑布
在新大陆被发现之前,尼亚加拉这一奇迹一直不为西方人所知。直到1678年,一位名叫路易斯·亨尼平(LouisHennepin)的法国传教士来到这里传教,发现了这一大瀑布,震撼之余,他细心地记下了自己的见闻,对这绝妙的人间仙境做了传神的描述,使尼亚加拉瀑布闻名遐迩。1625年,欧洲探险者雷勒门特第一个写下了这条大河与瀑布的名字,简称为“Niagara”(尼亚加拉)。
历史上,为了争夺这块宝地,美、加(当时属英国)两国曾于1812年—1814年进行过激烈的战争。战争结束后,两国签订了《根特协定》,规定尼亚加拉河为两国共有,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边界。从那时起,两国在瀑布两侧各建一个叫作尼亚加拉瀑布城的姐妹城,一个隶属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另一个隶属美国的纽约州,两城隔河相望,由彩虹桥连接,桥中央飘扬着美国、加拿大和联合国的旗帜,星条旗在南,枫叶旗在北,联合国旗居中。两国在此不设一兵一卒,人民自由往来,和平共处。和平的环境也使尼亚加拉瀑布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两国带来了可观的回报。除发达的旅游业及随后兴起的赌博业外,食品加工、化学制品、汽车零件、金属、纸张、酿酒等行业也发展起来。尼亚加拉是国与国之间和平开发自然资源的典范,也验证着中国“和为贵”的箴言。
现在,尼亚加拉瀑布周围建设了一系列游乐设施,在加拿大一侧划为维多利亚女王公园,美国一侧划为尼亚加拉公园,瀑布四周建立四座高塔,游人既可乘电梯登塔,瞭望全景,也可乘电梯深入地下隧道,钻到大瀑布下,倾听瀑布落下时洪钟雷鸣般的响声。美国居民或游客也只有来到加拿大境内,方能完整地观赏瀑布壮丽景色,每年前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多达1400万人次。尼亚加拉瀑布是一幅壮丽的立体画卷,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就有不同的感受。面对大瀑布,人们一荡胸怀,在大自然这个惊天动地的杰作之中,增几分天地正气,减几许尘寰猥琐。
美加两国一直很重视尼亚加拉瀑布的旅游开发。早在19世纪20年代,尼亚加拉瀑布城就已成为旅游胜地。1888年5月24日,尼亚加拉瀑布公园正式对外开放。两国除了分别建立一个尼亚加拉瀑布城用于发展旅游业之外,加拿大政府早在1885年该国建国之初,就建立了尼亚加拉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保护这一地区的自然、人文遗迹,规划景区的建设,安大略省政府还把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12.14平方千米土地收归国有,用来建设旅游设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