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群岛是东南亚岛屿区,旧称南洋群岛,是全球最大的岛群。马来群岛位于亚洲东南部,散布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辽阔的海域上,由印尼17000多个岛屿和菲律宾约7000个岛屿组成,包括大巽他、努沙登加拉、马鲁古、吕宋等群岛,通常还包括新几内亚岛,而不包括西北方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及东方的俾斯麦群岛。总陆地面积2475249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岛屿面积的20%。它沿着赤道延伸了6100千米,南北最大宽度约3500千米。
一、形成原因
从地壳活动的特点来分析,马来群岛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若从板块“运移”来分析,这里处在向西移动的太平洋板块和向北移动的印澳板块交接地带。由于几大板块间相互碰撞挤压,促使这里的地壳褶皱隆起,并渐渐突出海面,最终形成海岛。
2.海岛通常濒临大洋海沟,海沟地带破碎,会频繁发生火山、地震活动,极易形成火山岛。
3.赤道附近海水的温度很高,对珊瑚的繁衍很有利。正是因为珊瑚是造岛的“能手”,所以就可以造出很多珊瑚岛礁,比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4.这里有非常宽阔的大陆架,大陆架是大陆的“本家”,并且随着海陆的沧桑变化,又能够形成面积较大的大陆岛。
二、地理概况
算起来,马来群岛的“家族成员”大大小小共有2万多个,总面积约247.5万平方千米,人口也很多。在这2万多个岛屿中,有名有姓的海岛只占总数的1/5,其余皆属“无名小卒”。有人居住的岛也只占岛屿总数的1/10,数目也是极少的,绝大部分岛屿无人居住。在全球所有的群岛中,不论是岛屿的数目,或是面积、人口,马来群岛都“位居榜首”,这也是任何其他群岛都无法比拟的。
在印度尼西亚,马来群岛的主要岛屿和岛群有大巽他群岛、小巽他群岛、摩鹿加、巴布亚;在菲律宾,马来群岛主要岛屿包括吕宋、民答那峨、米沙鄢群岛。除此之外,马来群岛还分属马来西亚、文莱、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群岛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环抱苏禄、西里伯斯、班达、摩鹿加、巽他、爪哇、弗洛勒斯和萨武诸海。这些岛屿的西面有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北面和中国台湾之间有巴士海峡,南面和澳大利亚之间有托雷斯海峡。
就地形来说,马来群岛最主要的是山地,并且大多是分布在岛屿中部。平原很狭小,多分布在沿海,只有爪哇岛北部和苏门答腊岛东部平原面积较大。马来群岛处于地壳运动活跃的地方,这里由于三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澳板块和亚欧板块)彼此挤压,时常发生地震。在地壳隆起形成山地的同时,地下灼热的岩浆也顺地面裂缝上涌,在地面喷发形成火山。印尼和菲律宾是东南亚火山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火山主要分布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努沙登加拉群岛和菲律宾的一些岛屿上。这些岛屿呈弧形自东向西延伸,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作“灯火走廊”。同时因为这里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的多发地带,所以属东南亚“最不安全”的区域。
三、居民分布及宗教信仰
马来群岛上的居民多数信仰伊斯兰教,也有信仰佛教和印度教的。现在居住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文莱和其他国家仍以马来人为族称的居民,多为新马来人的后裔。这些地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马来人之间也开始出现差异,各具民族特点。马来西亚的马来人,自称马来由人,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中南部和沙捞越地区,多混有华人、印度人、泰人和阿拉伯人的血统。他们使用马来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有多种方言,原用阿拉伯字母文字,后改用拉丁字母;原信印度教、佛教,15世纪末大多改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家庭组织除南部森美兰州母系制占优势外,一般都为双系制。马来人通常以农业种植为主,他们种植水稻、橡胶、椰子、咖啡、金鸡纳树和油棕等,他们有很好的蔬菜栽培技术。此外,他们的渔业和航海业很发达。
四、群岛气候
就气候特点来说,马来群岛分为两种类型。印度尼西亚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是典型的赤道气候,但由于受位置(分居南北半球)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内部气候仍有差异;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气候介于亚、澳两大陆气候之间,并兼有热带季风气候的特色,这是印度尼西亚群岛气候与非洲和南美大陆赤道多雨气候的不同之处。菲律宾群岛属于典型的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全年炎热、湿润,一年分两季,随着季风方向的变换,雨量的季节分配与空间分布也会发生变化;除上述之外,剧烈台风的频繁出现也是菲律宾群岛气候的重要特点之一。
由于受到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制约,马来群岛的水系通常短小急湍,河流的地面蚀低率也比较大。马来群岛的自然植被分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土壤是与其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相适应的热带土壤类型,马来群岛的动物界成为亚、澳两大陆动物的分界处。除菲律宾北部外,几乎每个岛屿都在赤道10°之内,这里的平均气温为21℃,年降水量从500~1800毫米不等,很多地区甚至超过2000毫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