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化学实验学习化学有哪些注意事项?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前需要经过哪些训练?上课前老师有什么具体要求……很多老师都会问我这些问题。我的回答是:什么都不必做,只需让学生实验。
规矩往往会遏制孩子的天性,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几乎所有的孩子心中都有对教师的“惧怕”情绪。我一向不主张让孩子怕我,而向往“太上,不知有之”的境界。
“不怕我,也不怕化学”,我希望学生呈现这样的状态,我希望能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爱上化学”,前提是,我一定要做好安全保障。
的确,进入实验室中的学生有时“疯狂”得不像话,有把滴管随处放的、酒精灯帽摆不正的、试管刷不干净的、桌面摆放无序的,等等。第一节课,我没有为此训斥学生,第二节课同样如此,事实上,我却在做这样一些工作:
1.个别指导。在巡视期间,不论走到哪一桌,我都会帮学生把桌面摆放整齐,教他们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的方法。我发现,不管我帮谁,谁都会表现得很不好意思,然后自己悄悄地做好,而且一般最多经过两次指导,他们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没有做过心理学方面的深入研究,但是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一对一”,在这种教学场景下,教学双方都会高度集中注意力。事实证明,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后,我站在讲台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却越来越好。
2.榜样示范。每节课的榜样示范发挥的是“小老师”的作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理性竞争意识的形成时期,与幼年时的“逞能”相比他们变得内敛,但骨子里的自尊却越发强大,比自己强的或许能引起嫉妒心理,但更多的是催发其上进心。而且,我很注重从不同角度选择榜样,有时是因为该学生实验做得好,有时选择那些注重实验操作准确性的学生到台上展示,有时会给“后进生”机会,以此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获取兴趣的最大值。
榜样示范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越经常到台上展示的学生,学业成绩越优良,自信心越强。更重要的是,由他们带动起的团队共进效应远远超出了预期。而且,因为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几乎均等,这样就消除了由于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生就可以共同进步。
3.设计好课程。知识需要巩固,必要的重复是学生掌握技能的重要方式,但是机械重复和艺术重复的差异,往往决定着学生能否保持学习兴趣。如何做到艺术重复呢?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实现艺术重复呢?
举个例子,学生在学习了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后,按惯例,下节课要提问甚至默写。练习几次之后,就变成了学生的自然行动,这是常规的重复。如果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使用酒精灯后,在下一节课让学生在新课题的探究中继续使用,他们就得到了一次“重复”,这种重复已成为“想当然”,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这是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而不再将其作为难点。尽管同样是重复使用,却避免了机械性,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行动中。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需要教师对课程进行规划。例如,我在训练学生进行仪器操作时,没有单纯将操作作为教学目标,而是将操作的知识点融入课题探究中,让学生自觉地寻求工具,并在个别指导、榜样示范中熟练地应用工具。这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增强学生的趣味性,兴趣就成为引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的“敲门砖”。
最初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时的确遇到过令人苦恼的事,比如难以维持实验纪律等,但几节课后,学生很快就走上了正轨,给了我很多惊喜。
第一,在经历了三节实验课后,孩子们好像一下子长大了。不仅在实验室中能够有序地按照实验步骤开展实验活动,还注意到了保持实验桌面的整洁,并能自觉地将仪器摆放整齐。在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时,他们的思维也能打开了,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了,包括那些被其他老师认为是“差生”的孩子。
第二,当我问孩子们最喜欢哪门学科时,答案一致是——化学,然后才是信息和体育。这超乎我的想象!问他们原因时,他们一致认为是因为化学实验。
第三,仅仅三节课后,就有学生找我,想要几支试管,因为她想要在家里做实验,并且还告诉我,她会制取二氧化碳了,她要在家里制取氢气和氧气,家长还给她买了锌粒等化学试剂。这对我来讲又是个惊喜,把实验室建在家里,意味着化学学习将无处不在。
第四,课堂训练时,几乎没有学生出错。我检查了一下题目,虽然都是中考题,但如果理解了其中的本质,几乎没有难度,不过要达到今天这样的效果,以前也是不可想象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亲身经历”了。我甚至想,这样的教学方式,应该是不会出现“差生”的。
这些成果几乎让我欣喜若狂。于是,我对孩子们说:“老师给大家三个承诺。第一个是能不考试就不考试。”没等我说完,同学们的掌声立即响起来,伴随着灿烂的笑容,像盛开的桃花。
我忽然有些伤感,学生视考试如魔头,为什么我们还要一考再考?虽然考试也能考察能力,但是孩子却强烈地抵触。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其他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来考查呢?
“老师的第二个承诺是,能做实验就做实验,不能做实验时创造条件也要……”话音未落,掌声更响亮地响彻在教室内,有几名学生还站了起来,那种兴奋好像遇到了一生中最喜悦的事。实验就这么令人着迷?看来我的学生们真是将实验当成最好的事情了,就为这个,我也要将这件事坚持做下去。
“第三个承诺是,我保证每个同学来问我问题时,我始终保持最好的态度和最大的耐心!”学生依旧用掌声表达他们的心情,好像他们第一次听到有老师这样说话。是的,孩子们需要的良师,是能给他们以真诚帮助的,即使你很真诚,但是没有好的态度也绝对不行。就像人人都知道良药苦口,但是如果不生病,谁喜欢吃药呢?
“这三个承诺,老师请大家一起来监督,好不好?”同学们都回答好。但是我又说:“老师能做到‘三点’,也希望大家能做到‘三点’。”学生们都在看我,他们还要做到哪“三点”呢?
“第一点,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小实验和阅读任务。”我看着学生,没有人表示异议。“第二点,希望同学们能珍惜实验时间,要遵守实验规则。”这一点似乎是废话,因为过去的三节课尽管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孩子们都操作得很仔细。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既然老师允诺当你来问我问题时,我会保持最好的态度和耐心,但是如果没有人问我问题,那刚才的话就等于没说。所以,希望大家能经常提问。”
“好!”学生齐声回答。我知道这三点也许不是每名学生都能做到,但是我相信他们会尽可能去做好。
为什么仅仅在三节课后学生的变化就令人刮目相看了呢?我不禁思考自己都做了什么。首先我缩减了学习内容。第三节课的容量比较大、主题不突出,减慢了教学进程,我接受了教训,在设计第四节时,只安排了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连接仪器、制取二氧化碳、验满几项操作,其中还穿插了对“变化”和“性质”的考查。第二,是在课堂学习卡中,列出了完整的实验步骤,学生只需照着做就行了。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也会出现问题,但多数是学习习惯方面的,如阅读不仔细、操作不认真等,在知识方面,几乎不存在障碍。如果说还有第三点的话,应该是我对几名“后进生”的关注,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给他们受奖的机会,首先让他们振奋起来,几名“后进生”都得到赏识,其他同学便有了学习动力。
但是我知道学生变化的原因还在于他们自己。他们的状态可以总结为:第一节课很好奇,第二节课很好玩儿,第三节课开始明白,第四节课走上正途。就像读书一样,乍看懵懵懂懂,再看,渐入情境。学生就像一粒种子,有其自己成长的过程,教师就像园丁,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方法等他们长大、成熟,那样才会有峰回路转般的喜悦。
喜悦,因为学生的快乐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