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天降“酸雪”
【学习目标】
1.巩固技能:pH试纸的使用,pH值的范围。
2.通过分析“酸雪”的成因、危害、治理措施,帮助学生梳理酸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大气污染成分、水污染、“绿色化学”等相关知识,体会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3.通过为市政府、电厂提建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酸雪”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绿色化学”的核心。
【教学情境资源】
测定雪的酸碱度(用三只小烧杯收集雪,待测)。
【设计原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化学环境保护”,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绿色化学”三个主题,其中“酸雪”的成因和危害是教学的重难点。
选择“酸雪”这个话题,首先是因为天气原因,利用现实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其次,该话题涵盖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能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再者,“酸雪”的现实性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尤其能够帮助他们体会到化学的核心作用。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1.(展示校园雪景照片,提出问题)看到雪,大家首先想到了什么?
2.分三组测定雪水的pH值。
3.汇报结果,分析pH值。
4.分析“酸雪”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5.电厂何以导致“酸雪”?
设计意图:
原计划从解决学生问题开始的教学,由于天气原因临时调整了计划,又由于时间有限,只能准备三组分组实验。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研究方法;其二是进一步巩固pH试纸的使用和对pH值的分析,其三是以此作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在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了少量硫酸,通过对不合理数据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对“酸雪”成因的分析中,重点强调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并对其中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训练。
在对“酸雪”危害的分析中,强化对酸的性质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化学基础知识对解决问题的作用,认识本体性知识的价值。
在对“酸雪”的治理措施分析中,注重思考问题的三个角度:不使用化石燃料,发展新能源;使用化石燃料,实施脱硫技术;不脱硫,进行尾气处理。同时,强化非金属氧化物与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第二环节:知识运用,问题解决
1.出示问题
(1)“酸雪”是指pH<5.6的雪水。据淄博市环保局对雪天监察的测试统计可知,淄博市“酸雪”的频率已经超过50%。造成“酸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2)为了减少大气污染,电厂用增高烟囱的方法予以解决,你认为这样合理吗?
(3)你会给市政府提出哪些建议?
2.交流分析,汇报评价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对前面内容的运用,也为了体现“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一理念。同时,让学生在分析交流中感受化学的价值,树立社会责任感。
第三环节:阅读分析,总结归纳
1.展示猪龙河照片,并提出问题:你能运用学习酸雪的方式解决水污染问题吗?
2.自主学习,阅读分析。
3.汇报交流,总结归纳。
设计意图:
各种学习方式都是内部贯通的,“酸雪”现象的研究方法,也正是研究水污染的方法。这个环节体现的就是对“法”的教学。“得法者得天下”,这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而且,让学生自学能有效节约课堂时间,突出学习重点。
第四环节:问题质疑,深度探究
1.提出问题:有人说“环保问题都是化学造成的”,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
2.提出“绿色化学”观,引导学生分析其内涵。
3.总结:化学不是问题,化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首先要帮助学生提高对化学的认识,其次要帮助学生理解“绿色化学”的内涵,还要通过对化学本质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化学对人类的重大作用,以及化学的发展前景,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增强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自豪感。
第五环节:自主小结,深度质疑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之后的“留白”既是学生消化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思维深度发展的过程。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产生新的问题,从而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从治理“酸雪”的角度,给电厂或市政府写一封信。
教学反思:
1.寻找课程资源需要教师时时处处留心。教学资源就在身边,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2.教学不能单纯停留在知识层面,还应渗透学科的研究方式、学科的社会价值以及学科的人文情怀,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设计中融会贯通,以“做教育”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
3.学科的生活性和应用性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不仅要“解惑”,更重要的是要“传道”,“生活之道”在于解决问题,“问题之道”在于智慧的增长。站在学科高度之上的教学,才能让教学贴近现实,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延伸:
学完“天降‘酸雪’”这一节课后,我布置了一份作业,要求学生针对“酸雪”问题,给市政府写一封信,下面是我收到的一篇学生作业:
敬爱的市长:
您好!
我是本市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来信。
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拿我生活的这个地区来说,电厂、化工厂等都是一个个的污染源。每天,当我走在上学的路上,看到那袅袅升起的“青烟”,心里总会想象蓝天白云下那种自在的生活,然而也只能是想象。看到那条几乎每天都要变换颜色的猪龙河,我便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那才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呀!常听长辈们说起他们小时候所处的环境:蓝天白云,没有喧嚣亦没有尘烟,水波荡漾,一方净土。可是这样的描述,怕是无法再放到如今所处之环境了,而那过去的美好,已被污染笼罩,成为我们梦中的“乌托邦”。
这几天下了雪,我很喜欢下雪,尤其是纷纷扬扬的大雪。可是当我们在化学课上测定雪水的酸碱性时,我惊呆了:原来这是“酸雪”。
“酸雪”会使土壤酸化,植物将无生存之地,以食为天的百姓将何以立身?
“酸雪”会腐蚀建筑及文物古迹,那么多美好的代表着人们对美的追求的艺术品,怕再不能遗存后世,供后人欣赏。历史,岂不是要在我们手中断裂?
“酸雪”会加速金属的腐蚀,要知道,冶炼金属本身就会耗费大量的能源,而今“酸雪”又来“掠夺”我们的资源。
“酸雪”会污染水体,那些与人类共同拥有这个地球的水生动植物,将何处容身?
虽然我只是一名初中生,但从我们学习的有关知识中,我尝试提出以下减少或消除“酸雪”的几项措施:
1.对原煤实施脱硫技术,杜绝使用高污染燃料。
2.改进燃煤技术,用碱溶液或其他技术手段,吸收燃煤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3.大力开发氢能等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4.提倡循环经济,对物质实施循环利用。
我认为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公民乱扔废旧电池、未分类放置垃圾等现象。因此我强烈呼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只有每一个公民都自觉爱护环境并成为美好环境的捍卫者,我们才能共同撑起一片蔚蓝的晴空。
祝
身体健康
工作顺利!
一名中学生
2012年12月22日
读完芊芊的信,我很感动,同时也很自豪。我认为,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拥有如此清晰的思路并能产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就是最好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而拥有高尚的情怀,更是深层次的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